建中日韩FTA:各方都能获益
目前东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中、日、韩以及东盟10国在内的“10+3”和“10+1”框架下各种层次的经济合作机制,但中、日、韩3个东亚核心国家的合作却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快推进和加强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当务之急。 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关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的呼声已引起了3国政府、学术界以及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从2005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东亚自贸区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即是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使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等数据,构建动态CGE模型,分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后10年内,对我国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由于目前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尚无实质性的协议,因此本文做一个笼统的假设——我国对日、韩所有进口产品的实际关税水平降低50%,同时日、韩对我国也降低50%。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在2006年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10年后该自贸区将对各方经济发展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宏观经济有促进作用,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贸易顺差,对我国整体有利。其中,对GDP的促进作用约为0.4%,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约为1%,对投资的促进作用也约为1%。应当说促进作用较为有限,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关税的降低对内需的影响是间接的,二是目前大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等)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实际关税水平大大低于名义水平。可以预见的是,在建立自贸区后,关税水平的大幅度降低并不会对财政收入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关税水平降低后进口数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税率下降的不利影响;同时,内需的增加,消费、投资的提高,使得消费税、增值税的税收有所增加。在外贸方面,自贸区的建立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约为4个百分点,对进口的促进作用约为7个百分点,朝缩小我国顺差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建立自贸区后,将缩小我国对美、欧的顺差,原因在于我国的服装、纺织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韩市场。 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后,日、韩同样需要从中国获得市场、能源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目前,FTA的阻力主要在日本,这主要是由日本远交近攻和以攻为守的FTA战略,以及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等问题造成的。对此我们应以市场、资源、软实力、规则和标准为牌,多方入手。同时可考虑与日、韩达成能源、环保、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单项协定,作为推进FTA的基础。 我国实际GDP有所增加 中、日、韩FTA的建立,一方面,使得来自日、韩的进口产品价格下降,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对日、韩的出口也会因关税水平的下降而有所提高,导致居民收入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从统计分析来看,若以2006年为调整当年,居民消费可增加1%,此后2009年增加1.017%、2012年增加1.022%、2015年增加1.02%,呈先扬后抑趋势。关税水平的降低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有利于当年总投资的增加;同时,当年总投资的提高又会导致当年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对下一年的投资产生促进作用。数据显示,自贸区的建立将使2006年总投资增加0.973%,此后2009年增加1%、2012年增加1.017%、2015年增加1.023%,呈逐步增长趋势。在外贸方面,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当年,全国出口、进口分别增加了4.002%和7.387%,2009年增加3.948%和7.58%,2012年增加3.96%和7.601%,2015年增加4.003%和7.529%,可见,FTA的建立有利于减少我国贸易顺差。上述4个变量的共同作用将导致我国实际GDP有所增加,其中,调整当年增加0.368%、2009年和2012年均增加0.371%,2015年增加0.369%,呈先扬后抑的趋势。此外,财政收入约增加0.2%,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约增加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约增加1.2%;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国内的CPI约下降0.05个百分点。 有助于缓解各方贸易摩擦 在出口方面,随着日本、韩国对我国关税水平的降低,我国对日、韩的出口将获得快速增长,其增幅均将超过10%。具体来看,在调整当年对日本出口将增加10.75%、2009年增加10.72%、2012年增加10.7%、2015年增加10.69%,呈现一种稳中有降的趋势;在调整当年对韩国出口将增加10.97%、2009年增加10.83%、2012年增加10.89%、2015年增加11.03%,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会促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对美国、欧盟国家、东盟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的出口都将获得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对美国的促进作用约为3.2%,对欧盟约为3.6%,对东盟约为5.2%,对台湾约为2.8%;对美国、欧盟、东盟均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 在进口方面,随着我国对日本、韩国关税水平的大幅度降低,我国对日、韩的进口也获得了高速增长,其增幅均超过18%。具体来看,在调整当年对日本进口增加18.3%、2009年增加18.5%、2012年增加18.53%、2015年增加18.46%,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在调整当年对韩国进口增加18.43%、2009年增加18.62%、2012年增加18.61%、2015年增加18.51%,其变动趋势与日本类似。与出口情况类似,对日、韩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会促进对美国、欧盟、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省的进口,其中对美进口约增长5.5%,对欧盟约增长6.5%,对东盟约增长2%,对台湾约增长5.6%。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日、韩FTA的建立除了会扩大我国对日、韩的逆差外,还可以减小对美国以及欧盟的顺差。可见,FTA建立有助于缓解与美、欧间的贸易摩擦。 促农产品出口及高技术产品进口 建立自贸区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将获得较快的增长。其中,谷物种植业在调整当年将增加25.3%、2009年增加25.24%、2012年增加25.19%、2015年增加25.16%。在工业产品方面,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器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出口也将获得较快增长。其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约增加13.5%;纺织业约增加1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约增加23%,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将获得不同幅度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口可能会减少2.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出口会减少7%,天然气生产业出口约减少7.3%。 在进口产品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均为工业产品。增长幅度在15%以上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机械工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2%;化学工业约增长18.5%;机械工业约增长16.3%。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以及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增幅分别约为10.8%、13.3%、9.5%。此外,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天然气制造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分别为6.9%、4.9%、4.4%和3.4%。可以看出,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均为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其中的原因在于日本、韩国的制造业水平要高于我国;增长幅度在5%左右的大部分是资源产品,其原因在于关税水平降低导致国内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了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进口产品的变动趋势均为先扬后抑,其原因在于在关税最初调整时,日本、韩国企业响应的程度有限,随后3到5年响应程度达到最大,此后由于彼此之间开始适应这种关税水平,其促进作用会逐渐降低。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