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棉纺织业的现状
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企业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深切的理解和体会,近几年不论在产品质量、技术装备还是内部管理上都下了功夫。 在近几年产品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下,企业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向质量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努力维持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下面两张图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棉纺织形势的发展轨迹,税前的销售利润呈现平稳有序的态势,吨纱费用空间波动相对稍大,2004年跌入底位,主要受原料的波动影响。
2000-2006年32支普梳纱费用空间(无税)
2000-2005年棉纺织业毛利率、劳产率、销售利润率
二、从棉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看,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是衡量国内棉花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尺。目前角度看,部分棉纺企业认为,由于国内外棉农、棉花企业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棉纺厂能接受的内外棉差价在500—800元/吨,但从长远看,国内外棉价接轨是大势所趋,棉纺厂没有理由一直替棉农和棉花流通企业买单。下面从进出口棉纱价格、中、印牛仔布企业成本的差异来说明棉纺企业的处境。
2006年1-4月进出口普梳纱价格比较
2006年1-4月进出口精梳纱价格比较
2004-2006年中、印牛仔布企业用棉价格比较(无税)
2004-2006年1-6月国内外棉花价差率
2003-2006年1-5月进口纱同比增幅很大,主要是进口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印尼、泰国等等棉纱,主体支数比较低,以20S、30S为主,一般来讲同支数印度棉纱比国产棉纱普遍要低2000—3000元/吨,而且支数越高价差越大,本年度进口巴纱的娄量大幅上升,主要是通过香港转口或直接进口,而江浙粤等地的织布厂对外纱采购的积极性有所得高。
从以上的图形可以看出,影响国内棉花价格的主体因素仍是:1、供求关系(国内、国际大平衡)最终仍将取代政策市场,国家干与预;2、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决定最终产品市场价格对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棉价持续处于高位,对棉纺织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下游产品、企业扛不住,棉价恐怕连10000元/吨都要跌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棉花、棉纺企业微利时代己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己发生了变化,机会驱动创造财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机会竞争正在向实力竞争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品质决定利润,战略决定成败。
三、中国棉纺织业及其产业链
1、2002—2005年棉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工业总产值占整个纺织全行业的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上涨,增幅比较突出的是2003年和2005年,对解决就业人员压力、农民工进城问题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SINOTEXTABLE]
2、中国棉制品产业链主要经济指标
[SINOTEXTABLE]
3、中国棉制品产业链占全行业的比重
[SINOTEXTABLE]
4、棉制品产业链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SINOTEXTABLE]
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一年的灾害损失达千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
1、从以上看,农民收入少的关键是耕地面积少,所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增加每个农民的耕地面积,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新农村才能实现。
2、2005年棉纺织加工产业链吸纳了全国农民工总数的6-7.8%。为缓解中国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3、棉纺织企业在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棉农、流通和纺织企业的三者利益关系,中国棉花产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