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服装品牌发展也有外部“瓶颈”
在深圳服装界,有个说法,就是“如果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做服装”。因为这个行业不仅面临恶性竞争、模仿抄袭、人才难求等内忧,更有来自商业终端的外部“瓶颈”制约,怎么一个“累”字了得。业内人士对深圳商业生态的“诟病”火力较猛。 某知名品牌首席设计师坦言,对于一件服装作品,无论是资金、研发、生产、管理、人力资源还是材料、物流等等,都是一个投入过程,只有到了商场才是一个产出的过程,所有的上游投入在商场中转化成服务,最后实现利润。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深圳服装企业感到进退两难:不进商场没有展示的舞台,毕竟一个品牌要想真正提升,离不开商场的宣传作用;但进驻的话,生存环境又不佳。 她所说的生态环境不佳,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在深圳,许多商家推行三个月末位淘汰机制,让服装企业尤其是一些成长型的企业没有太多调整、喘息的机会,逼得一些想驻留的企业三个月就得换一次装修。再如,有些商家盲目提高门槛,特别是对中国民族的服装、本土的服装也有外部门槛更为苛刻,一楼最好的地段,肯定放外国品牌,二楼的较差位置,往往是本地品牌。还有,部分卖场诚信度不够,不遵守合同精神,原本进场费不是很高,但进场后很多暗藏的费用却凸显出来,搞得企业痛苦不堪,货款结算合同本应是一个月或三个月一结,可是一年过去还难以结清,小品牌极易被拖死等等。 某服装知名品牌负责人则认为,商场的低价促销活动对服装品牌的打击很大。由于整个商圈都在恶性竞争,以低价折扣争取消费者,一些服装品牌只能拒绝参与,用“死撑”的办法保住品牌形象和利润,但更多的服装品牌不得不参与这场混战,牺牲利润来保证自己在商场中的一席之地。深圳的商圈应该以和谐发展为主,不应该将这种恶性竞争继续下去,同时政府部门有责任对促销方法作出引导规范,保全商家共同的利益。 有人说,品牌商和商家的关系,不是在寻求互惠共赢,而是在讨价还价。正是由于商业生态的不正常,导致服装品牌的“消化不良”。 商家说法:末位淘汰对品牌是促进 带着服装行业对商业生态的各种议论,记者专门走访了深圳的一些商场。他们的观点则是:“大家是同在一条船上”。他们认为末位淘汰制对品牌是促进,真正残酷的是这个市场本身。 深圳茂业百货公司公关部负责人认为,末位淘汰机制,对那些一时没有被消费者接受、不怎么适合商场的品牌可能是残酷点儿,但真正残酷的是这个市场本身,而不是商家。一个品牌进驻了,对商场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成本,如果你做得不好,一再给你很多机会去做,就影响到别的更好的品牌进来。末位淘汰制对品牌应该是个促进,促进品牌要想办法提升自己,因为做品牌,首先你要生存,生存就要靠销售额。 至于商场经常搞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也并非是头脑发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变就等于后退。商场不做促销在现在的环境下是行不通的,市场份额会下降,进驻的服装品牌市场份额也自然会下降,大家是同在一条船上。而且搞活动,会带来很多积极效应,比如对市场的培育,对商圈的带动效应等等。 天虹商场服装品牌招商部负责人则认为,如果没有末位淘汰,好的企业成长不起来,新的品牌很难进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一个商场好的平台就是一个社会资源,应该让好的品牌更好的发挥出来。其次,在商家和品牌商这个天平上,普遍而言,好的服装品牌可能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市场规律,是市场竞争的法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天虹也非常希望跟本土品牌商一起成长,做一些有意义的促销活动。”这位负责人说,比如服装节会时,与服装品牌一起做文化推广活动,效果就很好,双方回报率都很高,“这种合作,第一要实现双赢,第二要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厂商是利益共同体,双方应该多做点沟通,这点非常重要。” 成功案例:文化内涵成就品牌高度 “名牌是文化的沉淀和精致艺术的完美体现。正是因为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我们才在短时间内将法国服装品牌绅浪做成了中国响当当的名牌。”昨天,广东宝丽华集团负责人对服装的文化禀性深有感悟。 绅浪是上市企业广东宝丽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法国引进的服装品牌,其落户中国,源自广东宝丽华集团董事长叶华能的一次欧洲之行。在时装之都巴黎,他被浓厚的时尚服装氛围所感染,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次稍纵即逝的机遇,最终促成了绅浪品牌成功地登陆中国内地,并得以发展壮大。 宝丽华公司在打造绅浪品牌时,特别关注服装的文化品位,巧妙地将中西文化镶嵌其中。既秉承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卓越的设计理念,又结合东方人的体形特点、审美情趣、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在庄重严谨之中展现自信、成功、典雅的风范,在法国浪漫的情调中洋溢着个性、不凡、魅力的气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