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许昌纺织品业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日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部(局)委就我国纺织行业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发出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纺织行业,作为许昌市十大优势产业之一,在“十五”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应对纺织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许昌市纺织行业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经过“十五”时期的强力推进,许昌市纺织工业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度跨越。全市现有纺织工业企业119家,规模以上企业74家。其中:纺织业101家,印染业7家,服装业11家。 在看到许昌市纺织工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纺织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市振兴纺织工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是产业链条短。全市纺纱企业个数占全部纺织企业总数的74%,织布企业占15.9%,印染企业占4.9%,服装企业占5.2%。纺织业中“纺”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印染业销售收入占全部纺织工业的比重仅为6.8%。服装业销售收入占全部纺织工业的比重仅为8.1%。许昌市的纺织业主要在“纺”上,下游的织、染、服装加工、装饰、工业用品等环节还相当薄弱,支撑能力不强。 二是企业规模小。从生产能力看,全市152万锭生产规模分布在74家企业,而山东威桥集团一家就达500万锭。从河南省情况看,南阳纺织集团、安阳市昌泰纺织有限公司纱锭规模已达30万锭。企业规模小,赢利能力低,发展力量不足,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发展能力不强。 三是规划布局散。全市一百多家纺织企业分布在各个县(市、区),甚至布局到很多乡镇和村组,缺乏统一规划引导,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四是装备水平低。许昌市的技术装备水平虽在全省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优势省市相比,技术装备水平仍然不高。以棉纺为例,发达国家清梳联占有率达90%,自动络筒机占有率80%-90%,先进无梭织机占有率达90%,而许昌市清梳联屈指可数,占有率不足10%,自动络筒机占有率为11%,无梭织机仅占织布能力的7.6%。由于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产品档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偏低,如万锭用工数,发达国家万锭用工60人左右,国内先进企业万锭用工80人左右,而许昌市万锭用工人数在百人以上。 “十一五”期间,许昌纺织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既要发展,又要调整。如何调整?产业升级是关键。 许昌市在全省振兴纺织工业规划布局中优势明显: 一是将许昌市与洛阳、新乡、安阳等4个中心城市定位为化纤和终端纺织品制造基地。 二是在全省规划的20个特色产业集群中,许昌市占了4席,许昌县、长葛市、魏都区定位为棉纺织产业集群,鄢陵县定位为粘胶浆粕和棉纺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是“十一五”省政府将支持许昌、安阳建设现代化大型印染加工企业,实现初级产品就地深加工。四是全省培植10亿元以上重点骨干企业20家,许昌市的裕丰、豫中2家企业名列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省政府已将许昌市作为振兴全省纺织工业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加以支持,加快发展。以上省定目标既是压力,也是许昌市下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规划产业园区、培植重点企业等项工作的动力,更是许昌市加快发展纺织工业的新起点。 按照省规划要求,许昌市要依托许昌县、长葛市、魏都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推进棉纺产业集中发展,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依托鄢陵县建设粘胶浆粕和棉纺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襄城县、禹州市也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引导纺织企业相对集中,为下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打好基础,避免遍地开花。各县(市、区)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群的层次,努力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今后一个时期,许昌市纺织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向后拉长产业链,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向高档次、高附加值、多用途、功能化发展。骨干企业要发挥许昌市棉纺生产优势,延伸加工链条,努力开发生产多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高密纯棉织物、高档弹力织物、高档提花织物及天然彩色棉、大豆蛋白纤维等环保织物,提高附加值,为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和工业用品提供优质面料。大力发展装饰用布系列,重点开发宽幅装饰用布,形成高档化、配套化、功能化、新颖化系列产品。努力发展产业用布系列,重点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高档过滤布、土工布、汽车用布等系列产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