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出口棉针织品为何频遭外商“白眼”
据山东德州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内近年来针织服装、毛巾等大宗纺织品出口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德州出口的棉针织品遭到外商拒收、降价或者索赔事件时有发生,使有关生产加工企业和外贸经营公司受到很大经济损失。 按我国目前《由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规定,棉针织品属非法定检验商品,出口时不需要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实施审批质量检验,检验检疫部门只是依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进行质量监督管理。许多出口棉针织品生产加工企业抓住这一规定的漏洞,为降低生产成本,放松了质量管理,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就笔者了解的几批遭拒收或索赔的出口棉针织品而言,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格不符。因为针织布与梭织布结构不同,其弹性和缩水率都比较高,有的生产厂家在加工针织服装投料时忽略了针织布的这一特性,没有留出充分的后备长度,这样做成的针织服装经熨烫或水洗后,尺寸收缩很大,造成规格偏差。 二、面料成份不合格。由于目前市场上涤纶产品价格远远低于棉花价格,有些企业生产出口涤棉针织服装时,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按外商要求的涤棉比例投料,而是减少针织布的含棉率,增加化纤成份比重。 三、印染不良。印染作为针织布后处理最关键、技术难度最大的工序,对设备、工人操作熟练程度、染化料、染色时间长短、水温高低等各项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中任何一项控制不好都会对染色效果产生影响。而目前我国出口棉针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以中小型私营企业和县乡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生产设备、工人技术素质等方面基础较差,使染色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色差、染色不牢、有害物质含量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等严重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目前染色不良是影响德州出口针织服装质量最主要的缺陷,由印染不良引起的质量纠纷占全部质量纠纷的半数以上。 四、外观不良。棉针织出口产品的生产工期一般都很短,有时生产企业为了赶工期,对后整理重视不够,造成线头、沾污、缝制不良、熨烫不良等外观缺陷得不到彻底清理和修复,导致外观不良,使出口产品外观质量大打折扣。 加入WTO后将给我国传统的棉针织品出口带来难得机遇,但凭目前我国出口棉针织品的质量,在进步开放的国际纺织品市场中也难有作为。 要解决上述出口棉针织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促使它们树立“质量生命线”和“名牌战略”观念;另一方面,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大对质量不稳定的出口棉针织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力度,对质量严重不符合合同标准要求又没有外商确认的货物,及时向有关口岸海关发送通知书,禁止不合格货物流出国门,维护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