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谁来造
我国制造业居世界第四位,虽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虽制造企业多,但规模小,人均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虽出口量大,但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我国一方面产业工人过剩,另一方面又严重缺乏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掌握高超劳动技能的高级蓝领工人。 近几年,当越来越多的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字样走向世界各地时,世界为之震惊,国人为之骄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产品是靠大规模资金投入、劳动密集型、廉价劳动力、粗加工、技术含量低、品种档次差、价格低廉、消耗能源、损失环境为代价的。究其根源,我国工人队伍虽然总体数量大,人力资源丰富,但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而真正掌握高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又是少之又少。 “制造大国”并不等于“制造强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近20年,尽管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时有起伏,但始终在40%左右。近几年,又发展到接近50%。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商品出口和外汇收入的3/4均来自制造业。目前,我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跃居到了世界第一位,另一些产品的产量也都在世界排名中居显著地位。 在为巨大成绩充满自豪的同时,另一种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制造业还属于粗放发展阶段。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重要比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技术创新能力看,美国等发达国家98.4%的典型产品技术源于本国研发,而我国只有43%。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美国达到52%,而我国只有5.9%。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0%多一点,但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车、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左右被进口产品所占领。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1180种主要专业设备中,达到先进水平的仅占26.1%。我国机床生产企业年均产650台普通机床,而日本精密机床公司一家的年产量就达4500台。装备水平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大多是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30万台彩电,只相当于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的价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已排在了世界第三位,移动电话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6成以上需要进口。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技术密集型产业极为少见。 从近几年的出口情况来看,不少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总体规模仅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1/5。而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却为数不多。我国所承接的产品加工,绝大部分是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即便是出口到发达国家,也往往被人家当成半成品,然后再进行深加工,重新包装,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其中,许多又被我国重新进口了回来。 工人数量大但高素质蓝领少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4亿名产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令许多发达国家叹为观止。 但是,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高级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所占比重相差36.5%。目前,全国拥有技师100余万人,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4%,约占职工总数的0.4%。发达国家则分别占20%和10%。高级技师少得更加可怜,全国只有7万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1%,约占职工总数的0.05%。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年龄普遍在52岁以上。技术人员少,年龄老化,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新隐忧。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制造企业相继出现了技师提前退休,跳槽外流,技术失传,人才断档现象的发生,使本来就缺少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制造企业雪上加霜。 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左右。一份资料显示,我国花巨资引进的先进设备,只有极少数技术工人通过培训能够操作。由于受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不高的影响,引进设备平均利用率只有70%左右。如我国手表企业的工人,用瑞士手表生产企业一样的设备和部件组装,结果,手表质量却相差甚远。我国引进的汽车装配生产线也是一样,同样的零部件经过我们的工人组装,各项性能检测,就是不如国外同样品牌的汽车。形成了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操作不了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培养高素质的蓝领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靠谁来造?答案自然是靠中国的技术工人!但是仅仅依靠目前数量惊人、低技能的劳动大军,是不可能实现我国步入制造强国的壮举的。高级技工和技师的严重匮乏,已明显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增加25%,并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持续走高。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值得关注的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具有高水平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汇同教育部、发改委、国资委管辖的中央大型企业等联合启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内容包括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100家企业和100家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一些重点职业领域的培训工作。 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全面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素质,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既需要职业技能学校与企业携手联合加快培养,形成优势互补共进,也需要技术工人本身加强自我学习和锻炼,更需要全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