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调整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增长
当前,出口退税缺口已经累积到近千亿,而退税制度在多年的积弊之下,对中国经济的扭曲影响已是不容忽视。如何以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契机,持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引导出口产品由传统的低附加值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由传统的成本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持续性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近日透露,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将进行全面调整,旨在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总体看,此次出口退税比例是降多升少。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纺织业影响巨大 以纺织业这一中国最重要的出口行业为例,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纺织品出口企业,近年来受产能过剩加剧出口竞争、人民币升值、反倾销调查等非贸易壁垒增加、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出口利润率持续下跌,仅仅靠价差已经无法保证赢利,许多企业都把出口退税视为赢利的最后途径,凭借政府10%以上的退税率企业才能最终保证实现3%-5%的利润率。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本已举步维艰的纺织品出口无异于雪上加霜,纺织业数万家企业近千万人的就业都将可能受影响。此次退税政策调整也涉及与纺织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对于这些行业而言,要消化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必须寻求新的应对之道,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摆脱单纯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从容面对政策调整。 原出口退税政策积累了诸多问题 出口退税本身是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及保证国际贸易的公平性,是符合WTO框架协议的。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平均出口退税率亦经历过6%、15%、12%等多种退税水平,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2003年以后地方财政才开始承担一小部分,这种制度安排实施至今,已经积累了诸多问题。首先,由于政府财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出口退税款一直不能及时支付给企业,拖欠1年以上是常事,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制度在实施上的严肃性。其次,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种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在提高出口型行业赢利能力的同时,可能会使内向型企业缺乏应有的支持,从而扭曲了我国整体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三,退税制度之下,出口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越多,目前全国90%以上的出口都由沿海发达地区创造,其享受到的转移支付自然最多,这种“补贴富人”的做法,客观上加大了地区间贫富差距。第四,目前的退税还是按计划来管理,完全按年初计划发放退税款,与外贸经营机制改革要求极不适应,如果计划额与实际相差较大,缺口落实的难度较大。 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为契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资源成本。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以出口和投资为其拉动,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机制,使煤、石油、农产品等产品的价格长期偏离合理的均衡水平,是符合这一增长模式的利益诉求的。但是,近两年来,全球范围内资源型产品价格持续暴涨,国际原油、铁矿石、铜、铝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中国作为这些资源的重要进口国,资源低成本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不通过退税政策进行调整的话,在实践中就会形成这么一种情况:中国出口企业高成本的进口资源,加工生产后以低价格出口,企业能够这样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可以通过退税而赢利。也就是说,最后还是政府财政承担了资源的高成本。这样的模式当然是不符合资源配置的最基本要求。 下调“两高一资”出口行业的退税率,不仅能够提高宏观经济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在长远意义上也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利于出口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出口产品结构将更趋于合理;中央财政贴息也会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