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制线名镇得先机
马口镇位于中国中部的内陆城市湖北省的汉川市,东依武汉,西临仙桃,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物资集聚地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湖北省小城镇建设“楚天杯”的获得者。2006年1月12日,马口镇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线产业集聚优势,正式获得由中国工业协会正式颁发的“中国制线名镇”称号。那么,马口镇又是如何由建国初期的一个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军工厂,发展成为今天一个工业生产总值31、7亿元、财政收入3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的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制线产业集群的呢?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政府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溯历史 下岗工人掀起春潮 若论起马口镇制线业的发展由来,还要追溯到建国初期的1950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马口创立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第一家军工企业,即现在的3509纺织总厂。半个世纪以来,马口以此为基地,先后兴办马口棉纺厂、旧港织布厂、马口制线厂等多家企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拓展、人才的流动和民间资本的积聚,马口的纺纱制线业得以不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武汉国棉纺织六厂下山职工吴和英,为生活所需率先在马口租赁厂房,生产纯涤纶纱线。此后,镇内一部分从事电缆、建筑陶瓷及其它产业的民营业主纷纷效法,转产纺纱制线业,从而奠定了马口民营制线业的基础。 定雏形 政府确立发展之路 21世纪后,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趋势,镇委、镇政府作出了把纺纱制线作为龙头产业、特色产业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全力引导纺织企业聚集,推动马口民营纺纱制线业的发展。几年的招商引资,使马口镇的纺织企业达到了180余家,其中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有7家,过1000万元的有51家,形成了一个在省内外纺纱制线业界颇具影响产业集群。其中,博奥、凯辿、名仁、惠丰、中海、宏泰、瑞华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龙头纺织企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丰富和扩展着中国制线名镇新的辉煌,形成了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此外,以马口为中心,包括庙头、城隍、仙女山、脉旺及相邻的武汉市蔡甸区索河、张湾等跨地区乡镇,也已经编织起一个具有强大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渐渐在全省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补缺陷 妙手编就产业之链 为充分发挥制线产业生产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马口镇还多方探求产业衔接、配套互补、优势共享的发展之路。针对马口镇制线产业链条缺损、产品单一的实际,把供应原材料的织布商、制衣商和提供纺织机械的制造商等作为引进重点。先后引进了盛世伊人、金星、天马、嘉华等织布服装企业,以及生力纺机等企业,填补了织布、服装、机械等上下游生产环节的空白,延伸、完善了马口制线产业链。现在马口镇不仅能生产涤纶线,还能生产棉纱线、混纺线、高档针织纱线、竹节纱线、氨纶包蕊纱线等生产,具备了满足客户多层次纱线制品需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拉动了与之相配套的中天、祥云等10多家物流中介组织,开通了20多条直达全国各地的货运专线,吸引了省内外大专院校、企业的多家研发机构、电子商务中心、外贸咨询机构走进马口,共同寻求发展。 重未来 科学规划直面不足 在园区建设方面,马口镇全力拓展园区承载功能,把推进建设、搞好基础设施提上日程。科学规划、投入40多万元请省建设厅、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调研、规划,修订了《马口镇工业园区详规》,从宏观发展空间和水电路网高州,都充分考虑到了其未来发展性,并进行完善和服务、管理、配套,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马口镇政府还直面工业园区发展中产生的,如土地征用、部门收费、银行贷款、供水用工不足等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企业解决影响和制约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马口镇又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和汉川市实施“三大工业区块”的发展战略,围绕“大纺织工业名镇”和“大和谐生态名镇”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招商引资为主要途径,推进园区、第三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确立了将马口建设成为软硬环境优秀、产业集聚强、科学储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新型制线名镇的目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