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止跌回升 未来涨幅不会太大——本周综述与预测
经过9月、10月的大幅下跌和11月初的底部盘整,本周国内现货棉价止跌回升,各等级涨幅均在50元/吨左右,国内328级棉价由上周的12600元/吨左右涨至现在的12650元/吨以上,本周涨幅较大的地区有河南、河北、山东和江苏。籽棉收购价格也略有上抬,全国籽棉平均收购价由2.45元/斤涨至2.50元/斤以上,较上周末平均涨0.06元/斤,折皮棉成本涨360元/吨上下,籽棉收购价涨幅较大的地区为河北、湖北和陕西。预计近期现货棉价仍有继续底部回升的可能,但幅度不会太大。其主要原因: 一是籽棉收购价格基调已定。在中国棉花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上,主要产棉区的常务理事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今年棉花收购价格,应以标准级籽棉每市斤2.5-2.6元为宜(新疆棉区可以略低一些)。本年度的实践表明,这个价格可以保证棉农的合理收益,是防止棉农利益受损的合理价格,同时可以保证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的合理利润。按此价格计算,皮棉成本低于12000元/吨,为近几年来的最低点。 二是美国商务部对反倾销调查规则作出调整,规定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其使用的原料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采购量超过其原料总量的33%,才能避免美国对该产品使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成本,进而依据这一成本来进行反倾销与反倾销税率的判定。这一规则的修改将使得中国为避免纺织品出口反倾销打击而将增加对美棉的进口,从长远看,美棉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影响国内棉价。 三是美国棉商为了巩固对华输出棉花的主导地位,对我纺织企业展开“魅力”攻势。美国各大棉花企业利用设在我国东部几个大城市的办事机构,极力网罗我国企业的管理销售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目前,达利文、艾伦堡等国际大棉商在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都来自国内大型国有企业,他们不仅熟悉国内市场,更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使国际棉商如虎添翼。同时为了缩短交货期和适应我国企业看现货的习惯,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国棉商已悄悄地改变了对中国的出口方式,由过去的询价、看样、签约、装运、提货等繁杂环节,改为直接发货到青岛、上海、天津等港口的保税区仓库,减少了交易环节,方便程度已超过了采购国产棉。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在进口棉价格、品质和先进的营销优势面前,国产棉无法与之抗衡,如果国家在进口配额发放的时机和数量上考虑稍有不周,极有可能再次出现国产棉大量积压的局面。出口产品在美国被认定为倾销的机率大大增加。 四是我国纺织品出口尽管保持了稳定增速,但从前三个季度的纺织品销售收入够成比例看,今年内销占了相当比重,出口比重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形势并不乐观。 五是中国和美国棉花丰产,供需缺口较前预测值减小,从心态上开始抵制高棉价。 受上述因素影响,尽管国内棉价上移,但无论是与收购成本还是内外棉价差,上移幅度均将受到一定限制。从内外棉价差看,按1%关税计算,由原高于国际棉价格2000元左右/吨,缩小至目前的1000元/吨,按滑准税率计算已低于国际棉价300元/吨左右。另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受国内棉价前期大跌影响,进口棉花连续数月下降,2006年10月份我国共进口棉花8.5万吨,较上个月减少4.9万吨,减幅36.6%,比去年同期减少11.3万吨,减幅57.1%,为自2005年4月以来单月进口量最低。2006年度以来(9-10月)我国共进口棉花21.9万吨,较上年同期的51.1万吨减少57.1%。2006年1-10月我国共进口棉花324.8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99.7万吨增加62.7%。按现行国内棉价走势和棉花进口进度,预计10月份下发的“一配一”棉花进口配额难以消化。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