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简评:节后棉涤同步滑落 粘短开始显现疲弱
国庆节前后,纺织主要原料发生了急剧变化,棉、涤同步大幅大跌,粘短改写8月后的连续涨势,价格止涨趋稳,但即将面临疲弱下调态势。
涤纶短纤:受原油价格及其前序原料拉升影响,自5月份开始,涤短连续数月大幅拉涨,月均价由5月10731元/吨逐步上升到9月的12777元/吨,4个月时间爆涨2000多元,涨幅为19%。其中江浙市场最高报价曾达139000元/吨,爆涨3000元左右。在此期间,纺织企业为规避风险,普遍持观望态度,涤短呈有价无市状态,库存压力增大。9月份尤其是中旬后,原油价格的回落,涤短在前序原料大幅回落和减负低价抛售压力下转而急速下挫。从10月前半个月的均价看,已平均跌至11333元/吨,较9月均价平均跌落近1500元左右。其中江浙市场主流价已跌至11000元/吨。据业内人士预测,上游聚酯原料的价格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下游需求又相当的低迷,厂家库存压力一直居高不下,降价促销的行为仍将是主流,涤短行情后市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一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形成,库存压力加大。从近几个月的生产情况看:今年1-8月涤短生产394.68万吨,同比增长29.3%。其中5-8月月均产能52.18万吨,比1-4月46.5万吨月均提高5.68万吨,涨幅12.2%。从测算的消耗水平看,用涤量虽有所上升,但由于前期涤短价格猛涨,纺企被迫改品换棉较为普遍,实际消耗涤短水平明显下降,使涤短库存平均每月以10万吨左右的水平递增。因此在涤短前序原料跌后趋稳过程中,涤短有可能继续下滑。
二是棉价大幅下挫也给涤短加大了降价的压力。从国内现货棉价看,328级棉花价格指数自9月下旬跌破1.4万元后节节下降,尤其是国庆节后连连下挫,截止10月17日已跌至12920元/吨,较9月中旬大跌1200元/吨左右。有的地区目前已跌至12650元/吨,且这一跌势还未停止。据有关人士预测,棉价有可能要跌至底线的12500元/吨。由于现货影响,国际棉价、各棉花期货交易在行情下滑的同时,交易也显得十分低迷。分析棉价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一是面临全球主要产棉国丰产和新花集中上市的双重压力;二是今年原料价格大幅变动给销售带来诸多麻烦,使纺织企业产品积压严重导致资金匮乏;三是收购资金缺乏和收购企业谨慎心理导致收购价格在籽棉大量上市时下跌,籽棉收购价由最高时的2.7-2.8元/斤降至目前的2.4-2.5元左右,即折皮棉收购成本由13000元/吨左右下降至12000元/吨上下;四是配额发放对国内、外市场均形成了一定压力。国家在“十一”长假前发放了70万吨的滑准税棉花进口配额。配额发放后,“激活”了前期已定购并到港的外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纺织企业对国棉的采购;五是涤短价格大幅回落也给棉价产生一定压力。
三是国际原油价格带动了聚酯原料价格的大幅回落,导致涤纶短纤在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和处理库存的双重压力下,忍痛割爱抛售,将加快涤短下滑速度。
粘胶短纤:受供应偏紧影响,粘胶短纤急速攀升,由8月末的13500元/吨直线上升,至9月底达14600元/吨,上涨1100元以上,涨幅8%,国庆节后因供应状况松动,价格虽维持平稳,但成交量和行情开始走弱。从今年粘短生产情况看,总体来讲较为平稳,月生产水平均在11-12万吨,由于出口大于进口,是减少国内供应的偏紧的主要原因。据海关统计,1-8月我国粘短出口3.11万吨,是去年同期0.96万吨的3倍,进口2.64万吨,同比去年3.26万吨下降19%,顺差0.47万吨,而去年进出口逆差为2.3万吨,今年粘短大量出口使国内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粘胶短纤价格连续上扬。但是随着近期涤纶短纤的泡沫迅速下滑和同步下滑的批量上市的新棉挤压,以及纺织品淡季来临和粘短出口订单的减少,粘短后市不容乐观。
纱线方面:受上述原料价格变动影响,近期纱线行情总体呈弱市下调态势。其中纯涤纱累计普遍下调800-1000元/吨左右,涤棉纱下调400-500元/吨,一直显现平衡的纯棉纱也开始向下调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