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供求形势分析和后市展望
基于对全球及我国棉花市场供需形势的分析,预计后期我国棉价走势将以回落调整为主。长远一些看,如果国家对棉花价格的调控能够如愿,年度末由于需求旺盛而形成的价格上涨也有可能出现,并且不排除在全球供需偏紧、库存持续减少的情况下,突发自然灾害引发棉价熊牛转势的可能。另外,今年是我国加入WTO转型期的最后一年,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取消农业补贴的谈判呼声日高,因此棉价走出阴霾仍不乏希望。 一、全球棉花供求形势分析 1.2005/06年度全球棉花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05/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480万吨,比上年度的历史最高水平减少150万吨;棉花消费量为2500万吨,同比增加了160万吨,因此,全球棉花供需呈基本平衡状态。 2.2006/07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将同比减少。 由于美国荒地比例增至16%,创1998/99年度以来的最高值,今年美棉的收获面积大幅减少。美国农业部预计美棉产量将减少74万吨,仅为444多万吨,降幅高达14%。但是印度、中国、土耳其等棉花产量预计将会累计增产84万吨,尤其是印度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棉,使得单产继续提高,本年度产量预计可达450多万吨,同比增长9%。因此从预测值看,全球棉花产量此消彼涨,与上年度水平基本相当。 美国农业部9月12日发布的全球棉花供需预测月报将2006/0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测值下调14万吨,至2503万吨;将消费量预测值上调12万吨,至2662万吨;将期初库存预测值下调6.7万吨,至1137万吨;将期末库存预测值下调34万吨,至1017万吨。 3.印度棉花出口量预计将大幅增加,若棉价上扬,其施压作用不可小视。 过去两个年度,由于产量大增,印度棉花库存大幅增加,棉花出口量增加。2006/07年度,该国棉花出口量预计将达90万吨,后期其棉花出口量有望超过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如果国际棉价在库存减少情况下上扬,印度的出口将会成为补充缺口的主力军,每年近40万吨的出口增量将会压制棉价缓步走高,因此在全球棉市供需紧平衡状态下,我们不能忽视来自印度棉花出口量增加的压力。 二、我国棉花产销形势分析 1.今年新棉整体长势较好,丰产有望。 今年我国棉花春播面积比去年增长6.56%,植棉总面积超过8000万亩,目前棉花长势整体较好,总产有望达到600万吨,预计比去年的570万吨增长5.3%。2006年国家已发放棉花进口配额272.4万吨。本年度棉花需求总量预计为1000万吨左右。 2.进口棉数量急剧增加,加重国产棉消费压力。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进口原棉20.8万吨,2003年进口95.43万吨,2004年进口190.11万吨,2005年进口257万吨,今年1-8月已累计进口30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进口量。国家在2005年5月份就开始对关税配额外进口棉花征收滑准税(5%-40%),今年年初又增发了一次滑准关税配额,给供应方面带了相当压力,而早在今年五六月份市场盛传的增加配额170万吨,更是引来纷争一片。目前新花批量上市在即,如果这个时候增发配额,无疑会使本就疲软的市场雪上加霜。 后期我国棉花进口速度有可能放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早在7月10日曾发布消息称,当前新配额还不会发放,并鼓励纺织企业更多地购买国产棉,尤其是新疆棉,但市场对此反应并不积极。但国外棉花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加重国产棉的销售压力。 3.国内纺织工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今年上半年,我国纱产量累积为773.8万吨,同比增长19.15%;纯棉布产量为107.96亿米,同比增长17.1%;混纺交织布产量为39.33亿米,同比增长11,73%;纯化纤布的产量为55.22亿米,同比增长1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纺织生产的持续增长。同时,上半年我国棉纺行业产销率进一步提高,达97.7%,较去年同期提高0.23个百分点。 美国农业部9月份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将2006/07年度中国产量预测值调高10.9万吨,至609.6万吨;进口量预测值调低10.9万吨,至424.6万吨;消费量预测值维持在1110.4万吨;期末库存预测值调高0.7万吨,至245.7万吨。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预测,今年全国纱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棉纺用棉量将达到980万吨,加上絮棉及其他用棉30万吨,国内棉花总需求量将达1010万吨,产需缺口将在440万吨。 三、其他影响因素 1.国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棉市资金依然偏紧。 农发行近期发布公告称,将设立棉花收购价格警戒线,其中内地标准级皮棉收购贷款基准价暂定为500元/担,新疆为480元/担,允许最高上浮50元/担,下浮不限(大致测算,这个价格上限在内地相当于籽棉价格2.5元/斤,新疆则在2.4元/斤左右),收购价格警戒线是以贷款日Cotlook A(FE)指数折算的外棉到岸价为基准,同时参考行业平均的加工费用水平、企业应承担的利息、管理费及税金等其他成本予以确定。设定收购价格警戒线,主要是为了保证棉花收购及市场价格在收购期间的稳定,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对于企业超过收购价格警戒线收购棉花时,各行将停止发放贷款,完全由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自筹资金进行收购。 受此影响,即便当前现货价格还较稳,少量开秤的籽棉收购价也较高,企业若受农发行行政策强行制约,保持抑或提高棉价就只能是有心无力了。 2.汇率不断走低,增加国产棉的消费压力。 当前较大的贸易顺差和高增长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依然存在升值压力。2005年11月份起,由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同样以美分计价的外棉价格,2006年9月份比2005年11月份折算成人民币要便宜近200元/吨,本来就具有价格优势的外棉更是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更加受到纺织企业的青睐。 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中国人民银行调控政策重心还有可能向汇率转移,人民市升值速度将加快,进口棉价格优势将更为明显,这将继续给国产棉消费产生压力。 3.纺织企业投资持续过热,国家有可能将调控进行到底。 “十五”期间,国内纺织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0%,棉纺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今年以来,棉纺投资势头依旧未减。有不少企业认为,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般水平棉纺能力继续较快增长必然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 2006年是我国纺织行业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的一年,行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总体来看,今年纺织行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但增速将有所回落,主要是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对比国内投资增速与出口和国内衣着消费的增速我们发现,近年来绝大部分时间投资增长均领先消费和出口增长,因此高投资所积累的供给有进一步释放的要求,面对出口减速和内需不稳的市场环境,投资过热仍是行业的“硬伤”,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资源重新整合压力较大。 4.进口配额发放对市场影响较大。 棉花进口配额公布的时机、数量需要重点关注,追加棉花进口配额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潜在进口的增加。近几年,由于配额公布的时间均在棉价处于相对高位之时,配额公布后国内棉价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挫,为了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国家通过调节关税税率等手段,努力使进口棉到港价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目前国内棉价处于较低水平,因增发配额产生的波动有望得到缓解,但目前对棉价的影响度仍不容忽视。 5.进口棉与国产棉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国内棉企利用金融工具避险意识不够。 进口棉国际贸易价格通常是“基差报价”法,国际棉商一般是参考纽约期货价格来报价,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关系通过“溢价”或“折价”来体现,通过金融工具来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相比之下,我国棉花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国际市场,国内相当一部分棉商和纺织用棉企业只是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缺芝有效利用相关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的意识。 四、后市行情展望 从全球和国内的供需情况看,目前突出表现为消费旺盛、库存明显减少。当前正值新旧棉交替之际,我国新棉收购价格却一直维持在高位,与期货市场所发出的下跌信号背道而驰。而国家似乎并不支持新年度棉花价格过高。目前,原定9月15日开始执行的新疆棉“买一增一”配额政策尚未有确切消息公布,市场预期此项政策有可能推迟执行,如果此项政策得到落实,那么新棉价格有望回落,加之郑棉期价已经跌破持续近半年之久的14000-14700元/吨整理区间,在缺乏新资金进场和部分场内资金翻空的影响下,后期棉价走势将以回落调整为主。 长远一些看,如果国家对棉花价格的调控能够如愿,则年度末由于需求旺盛而形成的价格上涨也有可能,并且不排除在全球供需偏紧、库存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遇到突发自然灾害,从而引发棉价熊牛转势的可能。另外,今年是我国加入WTO转型期的最后一年,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取消农业补贴的谈判呼声日高,因此棉价走出阴霾仍不乏希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