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1-7月棉纺织业的经济运行——带着“苦味”的快速增长
1、 “天下同乐”己成历史,企业间差距己明显增大。今年1-7月,纱产量继续快速增长,累计纱产量为922.5万吨,同比增长19.3%。1-7月棉纺织业累计产销率为97.7%,与去年同期持平。但29个省市中有20个省市产销率低于97.7%,其中有9个省市产销率低于94%,同比增加了6个省市。
2、“机会”利润掩盖了问题的真相。1-7月,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977户,企业数不变的条件下,今年纱产量同比增长19.3%,布产量同比增长15%,棉纺织业营业利润为94.88亿元,同比增长26.3%,利润总额为100.6亿元,同比增长43%。1-7月份,共进口274万吨棉花,平均单价为每吨1300美元,折58.97美分/磅。与国内329级1-7月均价为14296元/吨相比,纺织企业使用进口棉,降低原棉成本约40亿元左右。如和国内328级相比,降低成本约34亿元。
[SINOTEXTABLE]
如全部使用国产棉,1-7月棉纺织业的营业利润将由同比增长26.3%变为同比下降27%;利润总额由同比增长43%变为同比下降14%。所以,今年棉纺织行业取得的利润是”机会”利润。掩盖了国内棉价过高带来行业竞争力受冲击的影响及行业本身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1-7月,有11个省的棉纺织行业为全行业亏损,同比增长38% 。与去年同期相比利润总额下降的有9个省市 ,占31% ;1-7月,棉纺织业的亏损面为17.8%,有10个省市亏损面超过50%。低于17.8%的地区,只有山东5.18%、河南12.3%、河北14.2%、浙江15.3%、江苏16.4%。
3、出口:民营企业异军突起。1-7月,棉制品累计出口303.14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民营企业累计出口99.38亿美元,同比增长90%。出口额首次超越三资和国有企业。
2006年1-6月中、印对美出口量、价比较
[SINOTEXTABLE]
由于纺织品配额招标问题与国内棉价过高,对欧盟、美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使设限产品的清关率偏低,对欧、美出口分别同比下降0.69%与8.8%。
对欧盟、美国设限产品清关率
[SINOTEXTABLE]
芳 二、眼睛向内,不断挖潜,克服困难,努力维持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考验,企业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深切的理解和体会,近几年不论在产品质量、技术装备还是内部管理上都下了功夫。 在近几年产品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下,企业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向质量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努力维持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SINOTEXTABLE]
从棉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看,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是衡量国内棉花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尺。
三、对06/07棉花年度棉纺织形势的預测:
1、带“苦味”的增长态势将继续延续。表现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己渐白热化。国内产品的成本在快速增长,与周边国家相比,竞争力明显下降;产能的增幅大于有效需求的增幅,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将逐渐加剧,价格竞争有可能成为企业为了生存而首选的策略如对棉花的宏观调控没有大的改观,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压缩;
2、国内棉花价格的最终定位要考虑如下因素:供求关系(国内、国际大平衡),随中国进口量的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上升,国内外供需市场已形成“一盘棋”;2、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及最终产品市场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是确定2006/07年度籽棉、皮棉上下限的重要因袭,当然政府在政策的取舍同样不能忽视。国内外棉花差价的大小是滑准关税是否调整和国内棉纺企业利润多少的关键;3、2005棉花年度纱产量1602万吨,全社会纱产量约为1620万吨,工业用棉1100万吨左右。2006棉花年度纱产量估计1750万吨。用棉比例不会低于64%。为什么用棉比例不会低于64%?
(1)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纺织协会统计中心数据汇总2003年与2004年全国纱产量中纯棉纱的比重分别为55.7%、60.35%;再加上混纺纱的用棉,总用棉比例分别65%、68%。
(2)2005年化纤总产量中粘胶短纤维80万吨和合成纤维中涤纶短纤产量为490万吨,合计为570万吨。如2005年按62%、1.06计,用棉为933万吨,化纤为572万吨。其它行业所需短纤量到何处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