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棉花产需信息交流会圆满结束
由本报主办的“2006全国棉花产需市场信息交流会”于7月29日在山东德州圆满结束。来自全国的200多名涉棉企业厂长、经理出席会议,并就共同关心的国内棉花种植、生产加工、市场价格走势,特别是国内外棉花价差以及国家对进口棉配额发放政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山东省德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苗仲华,中国纺织报社社长迟宗君分别为会议致辞,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以及中国棉花信息网、美国棉花公司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就棉花市场走势及供需情况进行了分析。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棉花价格依然是涉棉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问题。会议由中国纺织报副总编辑张泽华主持。 林乃基分析说,在国际、国内市场日趋接轨的形势下,我们对国内棉花产需缺口应全面、动态地分析。当前棉花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外棉花价差大,导致国产棉销售不畅。2005~2006棉花年度国内收购价格偏高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保护农民利益是国家对棉花市场调控的基本原则,这同样是关税配额外实行滑准税的原因所在。棉农是产业链的基础,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与国外生产形式相比处于弱势,而走合作制道路,依托加工企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改良品种提高可纺性,同时解决困扰纺织企业的“三丝”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林乃基说,去年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过一个议案,就是国家能不能设立一个棉花发展基金,在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时,使我国纺织企业能够享受到补贴和保护。美棉、埃及棉、西非棉、印度棉等外棉是对中国棉花缺口的补充,但从长远看,我们必须重视国产棉的生产和加工。棉花资源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高,我们的产业风险就越大。从战略上考虑,开发国内棉花资源是我们纺织产业发展的立足之点。 朱兰芬在就当前棉花的价格问题与参会代表们进行交流时,用几组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棉价的走势。譬如2004~2005棉花年度国产棉与进口棉相比,价格上升14%,而2005~2006棉花年度,国产棉比进口棉又贵了19%;更不能理解的是,这几年我们许多企业都在进口纱线,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棉花比进口的纱线价格还高!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国内纺织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看对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因此,照今天国产棉的现状看,企业进口棉花是个必然的结果。朱兰芬分析说,中国的棉花价格会长期在一个高于国际棉价的位置上波动,实际上只是高多少的问题。她提醒企业经营者注意,进口棉只是起到一个满足原料缺口,维持企业生产和产品市场份额的作用,而决不意味着带给企业利润。纺织企业还是要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品种、提高附加值等各个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会议还对12家“棉花质量信得过企业”进行了表彰并授予奖牌和证书,他们分别是:山东省武城县银江油棉有限公司、山东宁津县银霸棉花有限公司、山东临邑县锦源纺织贸易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恒瑞棉业(集团)有限公司棉油加工厂、宁津县第九棉油加工厂、山东夏津华泽棉业有限公司、武城县银达棉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巨野县国花棉业有限公司、河北银宫棉花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南宫市金源棉花有限公司、南宫市万隆棉花有限公司和武城县华兴棉花加工厂。 本次会议得到了山东德州黄河棉花交易市场的鼎力支持,德州银龙集团董事长兼黄河棉花交易市场董事长李洪军在介绍市场情况时表示,他们将结合现行中国棉花流通的特点,分别推出电子撮合交易、竞买交易和竞卖交易三种方式,为全国涉棉企业服务。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