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谨慎补库绝不跟风
面对今年超过400万吨的棉花缺口,两年前的争相抢购相比,纺织企业凸现出从没有过的成熟和冷静。 其一,人民币的升值使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加上频繁的贸易摩擦影响,纺织行业的大洗牌已在悄然进行,在淘汰中提升成为纺织企业的主旋律。在这个敏感时期,本来资金链就很紧张的纺织企业自然不会冒很大风险大量买进棉花囤积,这使得棉花大涨明显动力不足。 其二,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进入后配额时代这5年间,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自觉加快了调整创新的步伐。用竞争力说话,摆脱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与其更多地储备原料,使宝贵的资金积压,不如加大内部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力度,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来消化原料高成本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成为众多纺织企业的自觉行为。 其三,按照惯例,3月中旬新疆棉将出疆,届时至少有100万吨新疆棉将进入内地市场,这也成为当前棉花价格不易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棉品质好,价格虽然比内地棉要高一些,但三丝少,企业付出的成本也少,即使价格高一些,但从投入产出比算,买新疆棉仍比较合算,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较一致的声音。在这种心理下,尽管此时已经进入纺织生产旺季,但众多的纺织企业用棉也只是随用随买,谨慎补库,并不跟风,这种心态对棉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对抑制棉价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依然是政府调控。"但是,随着纺织行业快速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加快,仅靠政府的调控是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实现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这才是促进和完善棉花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众多纺织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说到。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