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方向不明 后市上涨幅度有限
2005年棉花年度,对棉花经营企业来说,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棉花价格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一路攀升,而是不升反降,棉花经营全行业亏损,目前收购成本价加上银行利息、仓储保管费等每吨已达14600—15000元,而销售价只有14000元。轻盈的棉花成了棉农和经营者心中的石块。新棉又要上市了,棉花市场到底会怎样? 棉花成了“烫手的山芋” 2005年度棉花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主要有四条: 一是众多企业争抢资源,收购价过高。去年9月份新棉上市前,预测籽棉收购价每斤2.7元左右。但棉花企业收购时实际达到2.8—2.9元,有的甚至达到3元,比2004年平均增长32%左右。原因是棉花加工企业迅猛增加,由1999年的3967家发展到目前的12000多家,加工能力2300万吨,是正常年份总产量的3倍以上。粥少僧多,众多企业及棉贩争抢资源,抬价抢购,大大压缩了正常的利润空间。 二是认为国内产需缺口大,价格必升无异。2005年全国植棉面积比上年减少11.7%,总产570万吨。近年来我国棉纺业发展迅猛,棉纺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2005年纱产量1412万吨,同比增长29%,为历史新高,用棉量达900万吨,供需缺口近400万吨。正是基于以上分析,很多人认为,本年度棉花价格肯定是上涨的趋势。争抢资源,存棉待沽,结果纷纷被“套牢”。 三是进口棉配额过早,大量发放,严重打压了国内棉价。国内棉花市场历年销售顺序规律是:先低价、后高价、先国产、后进口,国外进口棉花基本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纺织服装工业高速增长,进口棉花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进口190万吨,2005年进口257万吨。在大部分国产棉尚未销售前,进口棉以低于国产棉花2000元/吨的优势低价大量进口。去年9月至今年5月共进口外棉316万吨,创近年进口棉花数量的最高水平,占国内棉花总产的55%,占国内纺织用棉的30%(全年度近40%)。大量进口棉花直接导致国产棉无法顺价销售,亏损再所难免。在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销经营极为有利的形势下,国家过早、集中、大量发放进口配额,造成国内棉花经营企业的全行业巨额亏损。 四是纺织企业偏爱进口棉,促使外棉大量进口。除了价格低之外,外棉异性纤维控制得比较好。由于手工采摘及加工方式,国棉在杂质含量、短绒率、长度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我国仍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收购环节原有的“一试五定”等规范章程几近冲垮,混等混级、加工质量差等问题较严重,异性纤维含量较高。异性纤维是纺织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人工挑捡“三丝”,每吨增加成本200多元。有的纺织企业干脆不用或少用国产棉。 后市上涨幅度有限 离今年的新棉上市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今后棉花价格走势如何,是棉农、收购加工企业、纺织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五一”前,棉花企业期盼5月份棉花价格能出现拐点,给他们带来好运,但5月份棉花市场依然平静如水。进入6月份,进口棉配额使用量已到后期,一些纺织企业开始采购国产棉,市场比前几个月活跃了几分,价格也略有上涨,但成交量并不大。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新疆有60万吨棉花没有出疆,纺织企业手中还有部分没有使用完的进口棉配额,再加上国内市场上的资源,足够纺织企业使用到8月份。进入6月份以后,农发行要“双结零”,棉花企业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按时还贷,今年再贷款就会有许多麻烦甚至根本就贷不到款。随着新棉上市的日益临近,棉花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7、8月份可能会有一个抛售高峰。 目前,仍有不少纺织企业在未知的棉花配额发放时间面前,等待着希望。笔者个人认为,近期增发配额的可能性极小,否则国内棉花价格“高台跳水”,企业亏损,银行收不回贷款。同时会对新年度的棉花收购带来不利影响,不光损害棉花经营企业的利益,棉农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不利于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新棉上市前,如果国家不发放配额,棉花价格会有一个小幅上涨,但上涨空间有限。 建议: 一是国家应暂停发放新配额,收回未使用配额,尽快消化国内巨量库存。 二是改变过于集中、大批量、一次性、单种发放进口棉花配额的方式,根据国内棉花产需情况,灵活、适时、逐次、分批量进口,并直接收进储备棉,加大国家储备棉花数量,增加国家调控、平抑市场的机动能力,根据供求关系确定调剂数量。 三是研究制定对种棉的扶持政策,增加单产,提高国内棉花资源量和质量,降低对外依存度,确保中国棉花产业安全,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 四是用好储备棉、进口棉配额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平衡、协调棉花生产、纺织两大产业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关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