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短缺 国内棉价上行时机成熟
05/06棉花年度开始,在国内棉花缺口和不利天气影响产量的主流思想下,国内轧花厂争抢棉花资源,籽棉收购价冲高到2.95-3.0元/斤左右,棉花收购成本达14000元/吨,棉花企业对后市充满了憧憬。纺织企业担心棉价大幅上升,在出口环境变数较大和内销市场的双重制约下,虽然仍坚持随用随买的原料采购原则,但棉花价格仍持续上升,05年国庆前后突破15000元/吨关口。随后在05年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棉花收购等工作的紧急通知和11月初农发行《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棉花收购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打压下,国内棉价一路走低。棉农预期不断抬高,而纺织企业采购棉花持续随用随买,棉花企业成为风险主体。06年年年初国家秘密下发89.4万吨配额和150万吨配额,至此,棉花企业的亏损地位基本确立。截至4月中旬,地产3级棉到厂价一直维持在14100-14000元/吨之间,而实际提货价已经跌破14000元/吨,在13800-13900元/吨之间,在农发行催讨贷款的压力下,部分棉花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低价销售部分存棉。但近期一些纺织企业反映,当地棉花价格有上行趋势。从当前进口棉的巨大压力和国内纺织企业对棉花资源的持续消耗以及国家的政策取向看,国产棉价格上涨时机逐步成熟。 1、进口棉配额紧缺,对国内棉价形成支撑。据中国棉花信息网3月底调查结果显示,棉纺织企业平均进口棉消耗比例占总用棉量的35%,国产棉消耗仍占主流。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06年共进口棉花30.08 32.22 49.5=111.8万吨,保守估计4月进口棉花30万吨,则截至目前进口棉花111.8 30*2/3≈130万吨,剩余配额89.4 150-130≈110万吨。但有消息称,发改委手中还有配额没有下发,许多纺织企业已经到发改委再次申请配额了,用棉企业和流动企业手中剩余的进口棉配额远低于110万吨。目前进口棉配额黑市价虽然一再飙升,但是持续有价无市局面,反映出购销双方的僵持局面:一边是认为配额价过高,进口棉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一边是流通和用棉企业手中进口棉配额所剩无几,惜售情绪较浓。 2、国储棉量剧增,平抑棉价,避免棉价剧涨暴跌。有消息称国储棉达120万吨,有望触及150万吨。此时国家大量收储棉花,不禁会引发业内人士对下一步何时增发240万吨外配额的无限遐想:是否还会增发配额,以何种方式下发,现在时值春播,国家是否会借此提升棉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增加棉花收储量,有利于整个纺织产业的安全,避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3、纺织企业采购棉花随用随买,后期国产棉消耗有望增加。由于05年出口形势风云变幻,棉花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逐步增加,为降低资金风险,纺织企业采购棉花大多随用随买,平均棉花库存维持在1个月左右。而近期纺织企业手中进口棉配额消耗殆尽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企业表示06年下发的配额已经订完了,就等着再增发进口棉配额。如江苏某纺织企业表示,5、6月进口棉配额紧缺是预料之中,这是全国棉纺织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届时国棉价格上涨也是情理之中。 4、棉企纺企双方博弈,上涨占主流。本棉花年度以来,棉花难做在纺织上下游引起共鸣,纺织企业对棉企的现状深表理解。纺织与棉花不同,门槛相对较高,而现在招工难不仅在沿海、在内陆也成为许多纺织企业面临的难题,有的企业还担负就业、稳定一方平安的重任,不能随便停产,也不可能亏损就关门,有的企业仅仅就是维持正常运营,保证职工福利、工资、还贷等支出而已,对于棉花价格只能被动接受。纺织企业也较为关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希望棉价大涨大跌,也不希望打击棉农种棉积极性影响下年棉花种植。笔者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对春播期间棉花涨价表示理解和接受。而棉花企业在棉价持续下滑后,还有能力存得住棉花的就是期望棉价上涨,在春播和“五一”长假以及进口棉配额出现紧缺的节骨眼儿,一定会抓住这个棉价上涨的有利时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