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析:棉花贷款渐露风险
随着非保护价棉花贷款商业化管理的逐步推进和市场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基层农发行棉花贷款商业化经营与现行管理模式有着难以协调的冲突,棉花贷款信贷风险逐渐显现,突出体现的有四种风险。 政策风险 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棉花贷款由农发行或商业银行坚持审慎贷款的原则,对经营非保护价粮棉企业实行信用等级管理,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对企业负债率接近百分之百或负债大于资产占用的要限制贷款。基层棉花购销企业,尤其是县域棉花购销企业多属于负债大于资产占用类型,以怀宁县为例,该县三家棉花购销企业,所有者权益均为负数,资不抵债总额超1000万元。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三家企业均难以在新棉上市前获得收购贷款。购棉企业没有收购贷款,势必影响国家有关棉花政策的有效实施,农发行只能发放贷款。然而这部分贷款,已不像1999年前的贷款,享受着封闭贷款财政贴补的优惠政策,农发行必然承担棉花贷款的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 在棉花市场价格不能确定,贷款又必须提前发放的情况下,潜在着农发行棉贷的两种风险,即:协议书意向性价格高于实际成交价,则凭购销意向协议书发放的棉花贷款就多于企业实际资金需求量,一方面造成农发行过量贷款的无效益;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增加了过量贷款不必要的利息支出,甚至造成过量贷款被企业的不必要占用,造成农发行棉花贷款的风险。 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来自于多方面,如是企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往往造成经营失策,棉贷沉淀;收购棉花环节,对棉花质量标准把握不一,收购价格的高低,也会造成棉贷的风险;尤其是县域棉花购销企业的经营性资金全部由农发行提供,无疑是农发行棉花贷款资金的最大风险。 信用风险 按照农发行棉花信贷管理的要求,发放棉花收购贷款,必须以有效资产抵押,然而,今年以来,一些地区所补办的抵押手续,表现于形式。棉花贷款的实质还是信用放款,信用风险是棉花贷款信贷管理中无时不在的长期风险。 在积极支持国家实施粮棉市场放开的各项改革政策与措施,充分考虑我国现有国情的前提下,应力求寻找既合国情,又利改革的棉贷风险防范措施,从而达到企业运作中诸多层面中的“市场性”和“政策性”的平衡。 1、积极处理国有棉花购销企业财务包袱,努力化解棉花贷款政策性风险。要准确分析棉花购销企业财务包袱形成的原因,严格界定和落实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棉花企业各自的责任。对于清理认定的新老挂账要锁定基数,逐步消化,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坚持“谁出政策,谁负责,谁消化”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消化财务包袱的措施和资金来源。 2、建立和完善新发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还贷保证金制度。为使信贷风险损失得到及时弥补,增强企业经营责任,在同棉花企业充分协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尝试由点到面地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还贷保证金制度,达到无险防险,出险补险的效果。 3、从控制经营风险源头入手,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积极探索驻站信贷员市场调研责任制,努力规避市场风险。为防止棉花企业市场经营风险转化为政策经营风险,农发行要充分发挥信贷调节功能,牢牢把握棉花购销价格的合理定位这个关键环节,规避市场风险。 4、强化对非保护价棉花库存的监管。农发行对国有棉花购销企业的非保护价棉花,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原先各种行之有效的库存监管报告制度。 5、积极参与棉改全过程,改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搞活经营。农发行要主动参与企业改革方案的实施。参与企业落实人员分流措施,参与企业改革所需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监管,参与企业完善经营责任制和制定营销策略,参与企业各项资产评估、清理和处置,有效落实企业贷款债务。同时,要转变观念,改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搞活经营。 6、全面推行仓单管理和抵押贷款,减少信用放贷。农发行要对棉花购销企业的棉花库存数量,占用贷款进行清理与企业签订规范的仓单管理协议,对棉花贷款办理有效资产抵押手续。实行棉花集并管理,增加仓单抵押效力。实行棉花购销企业信用等级管理,全面落实对棉花企业有效资产的抵押手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安徽怀宁县支行) 胡 伟 丁礼明 曹先安 (C5001)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