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供销社系统棉收购量锐减分析
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供销社棉花企业仅收购棉花8万担,占计划收购15万担的53.3%,比2001年15万担减少7万担;减幅高达46.7%,通过调查,2002年新棉收购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 面积减少,棉源相对减少。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14万亩,比2001年减少3万亩,减幅为17.6%。棉花产量预计在25万担左右,比2001年实际产量减少3万担,减幅为12%,可出售商品棉22万担;比2001年减少3万担,减幅为13.6%。其原因;主要是2001年棉花收购价格由2000年的520元/担陡降到370元/担,降幅高达28.8%;直接影响了棉农种植积极性,致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锐减;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 多元收购,市场竞争激烈。棉花收购市场放开后,收购渠道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否具备收购资格的企业及个人都在参与棉花收购。据初步调查,全市除11家供销社棉花企业、取得收购资格的14家企业(主要是国营农场、良种棉加工厂)及私营企业参与收购外,还有近100家未经资格认定的个体棉贩收购棉花等。据统计,2002年12月底,全市除供销社棉花企业以外的其它收购渠道收购棉达14万担;占2002年棉花收购总量的63.6%,其中取得收购资格的企业及个人收购棉花7.8万担;占棉花收购总量的35.5%,个体棉贩收购棉花6.2万担;占棉花收购总量的28.2%。 — 价格上扬,抢购棉花资源。2002年棉花价格先低后高,一直呈上升趋势,与2001年形成非常大的反差,2001年收购价格是牛高后低,9月份开秤价390元/担,降到10月中旬的370元/担;到11月底12月初又降至350元/担以下。2002年9月下旬,新棉上市伊始;其他收购渠道的收购价格为430元/担;已高出国家计委批复农发行贷款上限价格390元/担的40元/担,特别是进入 10月份以来;由于个体棉贩竞相抬价;收购价格已超过500元/担,同时;还受周边地区波及影响,供销社棉花企业收购价格也由开秤初期的390元/担上升到450元/担。由于个体棉贩收籽棉卖籽棉,快购快销,资金周转快;收购成本低,承受得起价格上涨的压力。而供销社棉花企业还必须考虑银行贷款风险,贷款利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各种工资费用开支等。价格高了,企业不敢收;价格低了,棉农不愿卖,收不到棉花,相当部分棉源都被个体棉贩抢购了。 — 机制不活,市场份额下降。供销社棉花企业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也是影响棉花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供销社棉花企业经营机制不如个体棉贩及私营加工厂灵活,特别是在收购价格方面个体棉贩及私营加工厂比较灵活;价格面议,并可随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而供销社棉花收购企业一方面受企业本身经营风险的制约;另一方面即使没有风险;也受有关部门收购上限价格限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行就市,彻底放开收购价格。在收购质量上;个体棉贩及私营加工厂要求也不够严格,有的直接到棉农的家里不论杂质多少,水份多少;衣分率多少,全部“一脚踢”。供销社棉花企业不能像个体棉贩那样;今天收明天卖,而是具有一定的加工储存期限;对质量要求也要严于个体棉贩。这些都制约了供销社棉花企业的棉花收购,使市场占有份额急聚下降,由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2年的36.4%。 — 以效定贷,强化信贷制约。农业发展银行对棉花收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收购资金供应原则,国家计委批复了农业发展银行棉花收购贷款上限价格;如果超过收购上限价格的农发行不贷款。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