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棉花生产现状
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棉花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棉花需求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市场竞争也将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和技术竞争转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棉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实现河南省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面积产量全国前列 2002年,气候环境对棉花生产不利:苗期低温多病,6月下旬低温多湿,黄萎病和枯萎病严重。然而,经过全省上下涉棉干群的共同努力,该省棉花种植面积依然保持在1189万亩,总产超过了76万吨,取得了单位亩产63.9公斤的可喜成绩。 建国以来,河南棉花生产发展很快,总产量由1949年的6.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6万吨,增长12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大力实施科技兴棉战略,引进和推广了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棉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5~2002年,全省棉花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总产突破了70万吨,每亩单产连续6年稳定在60公斤以上。 品质符合出口标准 河南省位于北纬31°23′~ 36°22′、东经110°21′~ 116°39′之间,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兼有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的气候特征,属半湿润温带气候区。河南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适宜生产多种类型的优质棉花。该省在棉花生育期间(4~10月)的平均温度为19℃~22℃,无霜期190~2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1200毫米;全省大于和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4000℃~4600℃,大于和等于15℃的活动积温为3500℃~4100℃;全年的日照时数为2200~2600小时,其中4~10月的日照数为1400~1500小时。春季气温和降水都有利于棉花全苗、早发;夏季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可促使棉花稳长、多结棉桃;秋季日照充足,水热条件有利于棉花吐絮、成熟和收获。总的来讲,该省光、热、水、土条件利于棉花生长,灾害性天气少,是我国棉花生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 气候适宜种棉花 2000年农业部棉花质量检测中心对全国12个棉花主产省的36个陆地棉主栽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省棉花长度居全国平均值29.2mm以上;短纤维指数居全国平均值5.4%以下;断裂比强度居全国平均值以上;马克隆值达到了A级标准。这说明河南省的棉花生产品质居国内中上等水平,与国际棉花质量相当。 种棉花的利润空间大 棉花是河南传统的经济作物,即使在最近几年棉价不断下滑的情况下,与小麦、油菜籽相比,棉花的比较效益仍然较高。 据全国农业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显示,2000年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为2.12元售价为2.02元,收益为-0.10元;油菜籽的生产成本为4.04元,售价为3.52元,收益为-0.52元;棉花生产成本为14.18元,售价为20.70元,收益为6.52元。由此可知,棉花生产较高的利润是促进棉农积极主动地调整棉花生产布局,优化棉花品种结构,提高棉纤维质量效益的主要原因。 流通渠道畅通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逐步向全球经济一体化靠拢。这必然促使国内棉花市场及与棉花相关的产业发生较大变化,市场范围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几年来,世界主产棉国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植棉面积不断增加。这些国家除美国外,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是棉花生产大国,棉花总产居世界第一位,植棉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棉花的丰欠直接影响国际棉花市场。因此,保持河南乃至全国棉花生产健康发展的格局,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通过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实施科技兴棉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棉农收入。 建国以来,河南省的棉花生产和购销同全国一样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从1999棉花年度起,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开始实施“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改革力度逐年加大。在改革政策的促使下,河南省也形成了由市场调节棉花价格的机制;拓宽了棉花经营渠道,减少了流通环节,农业系统28个良种棉加工厂和部分棉纺企业经审定也取得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棉花市场公平有序竞争的格局基本形成。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