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一年来我国棉花市场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认为,消费旺盛、植棉增效、面积减少、资源短缺是我国棉花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一年来的真实写照。 --棉花消费旺盛,增幅达到16%。 2002年1-10月,我国纺纱用棉438万吨,同比增加16%,全年纺纱用棉达到534万吨,比2001年460万吨增长17%。其主要原因:一是棉纱产量大幅度增长。棉花是纺织工业重要原料,1-10月纺纱650.7万吨,同比增长16%,预计全年纺纱可达到800万吨,增长101万吨,增幅为15%。在棉纱总量中,棉花使用占64%-65%。二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增加。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507亿美元,增长14.2%,预计全年可达到600亿美元,增长66亿美元,增幅14.4%。在出口总量中,棉制品占近30%。 --棉花价格上涨,植棉增效 20%- 25%。 9月份新棉收购价格为8600元/吨(籽棉1.8元/斤),11月份到12月初达到10000-11000元/吨,同比平均增加1400-2800元/吨,增幅分别为19%、38%,单位面积增效102-204元/亩,同比增长20%-25%。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棉价虽然上涨,但是仍然低于国际价格,2002年9-11月每吨要低20-300元。12月第一周国际棉花展望A指数为53.64美分/磅,折口岸交货价11390元/吨,国内棉价11025元/吨,低于国际棉价365元/吨。分析认为,这主要是我国棉花资源相对充裕的原因。 --棉花进出口旺盛。 2002年1-10月出口棉花11万吨,同比数量增长126.8%,金额增长68%;进口12万吨,同比数量增152.5%,金额增105.3%,预计全年进口25万吨。 --国内棉花资源短缺。 分析国内棉花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综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和中国棉花信息网、中国优质棉网的信息分析,不考虑进口,2002年我国棉花短缺69万吨;考虑进出口平衡,我国棉花短缺59万吨。2002年国内棉花资源短缺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引起的,其中总产量减少100万吨,全国棉花产值减少100亿元。 据《中国纺织报》报道,2002年我家加强了棉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重新确定国家棉花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棉花生产凭借资源、成本、市场和劳动力素质,综合优势远远大于劣势,发展机遇远远多于面临的挑战。专家认为,尽管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与棉花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消费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价格上涨、棉农增收、整个棉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显现出来的正面效应,应有正确的评价。专家建议,重新考虑棉花定位问题,用大棉花、大流通、大贸易和大经济来定位我国棉业发展对策,做好结构调整,做强大国棉业。 同时,我国棉业应加强信息化研发,为棉花生产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化服务。棉花产区的农民、企业家和地方领导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年棉花种不种,种多少”。由此可见,农业生产急需开展产前信息化的研究和开发,这对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保持棉花生产的相对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