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看棉花流通机制问题
据媒体报道,我国即将对棉花流通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作重大改革。棉花流通涉及棉花生产和用户(棉纺厂等),现对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农业是棉花流通的源头 多年来,我国曾对棉花流通作过多次小手术,但均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农村和棉农。 棉农是棉花资源的生产者。棉花生产者向市场出售自己的棉花产品,是棉花流通的起点。棉商把购进的子棉,通过轧花,加工成皮棉,是流通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当前广泛宣传的起点。不触及棉农的生产和出售中,棉花流通就成了无源之水,其实质是撇开棉农、只考虑商人利益的一种不正确指导思想,应予纠正。 二、保护棉农,政府要为棉农的棉花分级 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棉农均不具备为自己的棉花确定品级、长度、含杂量和重量的手段。因此棉农在出售棉花时,不能象工业品那样,由制造厂自己对产品品质作定性鉴别,而是由棉商确定棉花品质和重量。因此,如何保护棉农不受贸方压级、压秤、压价,是流通改革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先看看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的作法。在1940年代,美国国会为了保护棉农在交易中的经济利益,通过了Smith和Doxy两名议员提出的计划(称Smith-Doxy program)。据此,美国总统责成美国农业部免费对棉农的棉花逐包进行分级,并发给棉农标有生产者姓名、地址、包号、品质指标的备忘录(不称证书。因卡呈绿色,又称绿卡),每个棉包均有自己的绿卡。据此,棉农就知道每个棉包的品质,并按行情(可从免费电话中查到)出售棉花,不会发生压级压价。如果卖不掉,棉农就可凭绿卡根据农业部规定的价差率,从联邦政府取得抵押贷款(由地方银行代办)。如果到期不归还贷款,棉包就归政府所有。这种作法最大优点是棉农不会因积压棉花而影响生产。政府把这些没收的抵押品作为储备棉,并鼓励棉商向国外推销(有偿)。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更加重视保护棉农,而且还要比外国做得更好。我国的质检部门或农业部门应去农村基层为棉农服务、为棉农的棉花分级(棉农的棉花原先没有级,因此不存在"检查验证"也就是"检验"这种叫法)。 三、由政府引导组建棉农合作社 棉农和轧花厂联合起来,组成"农工商"一体化、以棉农集体为龙头的棉农合作社。棉农把自己生产的子棉作实物入股,轧花厂用设备和资产入股。如何折股,属合作社企业行为,政府和社会不宜干涉。棉农合作社董事会聘请专业人员经营管理合作社的入股、加工和销售业务。棉包成包时,由政府派出分级员逐包分级并确定准重,出具品质、重量证明。 如果国家无力实现去基层为棉农服务,就由棉农合作社按国家标准自行对棉花分级、定准重。出售棉花时,如发生品质、重量纠纷,由社会仲裁机构裁定。或买方向卖方退货加赔偿。 棉农合作社可将棉包售给政府(作储备棉)、用棉企业(棉纺厂、出口商、药棉厂、絮棉厂等和中间商等)。所得利润(包括副产品如棉短绒、棉子油、棉子饼的利润)由棉农和轧花厂接入股份额分红。这与"公司+农户"有根本的不同。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质上是农户把农产品卖给公司,两者是买卖关系,而公司却因此获得较稳定的原料。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盈利后不给农户分红,也就是说,农户依然处在小市场的原始交易中。进入大市场的是加工企业主的"商工农"公司。农户只是提供原料的劳动力,拿不到剩余价值,这种倾向不公平,不利提高农户收入。宜制止"公司+农户"的发展,用各种农民合作社来取代。 四、不提倡棉花分级仪器化 现在世界上有两大类的棉花品质评定方法。一种是传统的官感法,另一种是仪器法。官感法已沿用几百年,其特点是简单实用,很适宜当前的农商、商商、商工之间交易;缺点是品级这个指标不能真正反映棉花的纺织性能。仪器法现已进入高速自动化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发明的HVI(全名为High Volume Instrument System)。这是一种价在百万元以上、需要恒温恒湿环境、维护保养复杂的仪器系统,能测定色度、杂质、长度、长度整齐度、强度、细度、伸长率七个与纺纱、染色相关的指标。但美国至今未能在国内推广使用这种仪器,仅用在对棉农棉花分极上。原因有二,其一是众多中小棉商和中小棉纺厂无力购置这种仪器,因此无法用同样的测试手段来复核棉农的棉花品质是否真实。其二是棉花品质指法标愈多,价格计算愈复杂,致使美国农业部至今还未解决能包含多种价格变量的棉花价格计算并且行得通的方法。为此,美国的棉花交易仍实行官感法评定,仪器法测试结果可作用棉企业作参考(有偿)。 我想,我国提出"仪器化"的人或部门,是否郑重严肃想过,当前应该怎么办。 五、采用国际通用的棉花品质指标 棉花品级、长度和马克隆是国际棉花贸易通用的基本品质指标。国际上一般采用实物形式的由美国农业部制作的万国棉花品级标准(Universal Cotton Standards),长度一般按美国农业部制定的长度标准(也是实物标准)、马克隆采用气流式细度仪测定(此指标能弥补感官品级不足之处,我国也能制造这种气流仪)评估棉花品质。国际上之所以倾向采用美国 万国棉花品级标准和长度标准的原因是,美国的棉花行销世界、品质优良;世界也需要一个评估棉花品质的统一基准。这类似于各国虽有自己的货币,但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美元或欧元作折汇基准一样。 我国有自己的品级实物标准和长度标准,但都存在较大问题。品级标准的级别和类型两者的概念不清,甚至出现颠倒;品级的级距过分狭窄,1至4级都属万国标准白棉3级范围,使纺织厂多掏钱买到的却不是货真价实的棉花;棉花品级标准的外观形态严重失真,造成分级困难。我国的长度实物标准制作量极少,许多基层(包括棉纺厂、棉商、棉花收购站)分级员甚至从未见过长度标准,更不用说用长度标准来评定棉花长度了,其分级准确性可想而知。因此棉花流通改革也应该正视我国的棉花标准改革。 以国为镜可以成为大业。在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在引进国外管理办法和技术时,不但要了解外国先进的事物,也要了解他国曾经走过的弯路和失败的东西,防止重蹈他国的弯路。"仪器化"的提法就是一例,值得深思。我国棉花品级和长度标准的问题已存在几十年之久,何时才能与时俱进,这同样要用改革的精神予以解决。(林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