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江苏分行努力做好粮棉市场化环境下的信贷工作
日前从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了解到,今年是江苏粮棉市场全面放开的第一年,粮棉企业特别是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迅速推进,农发行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履行职能进入关键时期,面临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江苏分行将认真贯彻总行年中行长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坚定信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性信贷的新路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努力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一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在当前粮棉市场化条件下,执行政策就是贷款对象要符合国务院规定的范围;要支持粮棉产业发展,支持粮棉宏观调控;要严格执行信贷和利率政策。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结合政策性贷款的特点,并遵循银行管理的一般规律,信贷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贷款条件、贷款方式、管理手段等发生了变化,但农发行的现阶段职能没有变,农发行贷款仍然是政策性贷款。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销、以效定贷”的信贷政策,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支持粮食收购,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是要灵活务实地执行政策,把执行政策与控制信贷风险,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寻求最佳结合点。在执行过程中,既要坚持贷款原则和条件,也要务实和灵活。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一企一策,一事一法,不能过于“机械”,不能不切实际地人为抬高贷款“门槛”,影响粮棉收购工作和信贷支持功能的发挥。 三是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支持企业改善经营。要因地制宜,实施区域信贷政策,完善信贷支持功能。要抓住粮棉改革的有利契机,实施信贷对象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企一策,列出重点支持、控制支持、停止支持对象,精心培植优良客户,充分利用改制后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的资源优势、仓储设施、市场网络,通过联营、合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二、增强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稳健经营、控制风险,是中外银行经营实践的经验总结。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也要控制风险,稳健经营。特别是在主销区,在粮棉企业进行历史性转轨的时期尤其如此。对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从贷款投放源头入手,防范新增贷款风险。一是明确贷款条件,进一步完善粮棉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办法,重点支持资信等级高、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优化信贷支持对象和结构。二是要按照市场的价原,引导企业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要认真研究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综合分析国际和国内=即期和期贷同品质粮食价格行情及走势,结合农本情况,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和还贷保证金制度,按照“多主筹集、权属不变、银企共管、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规范管理。 要规范企业改革改制行为,促使存量资产。一是落实贷款债权。把贷款债权落实在各地粮改政策上,落实在粮改文件里,并要做好贷款债务划转工作,防止企业逃废和悬空贷款债务。明确要求企业名称和法人代表变更,在办理工商登记和开户手续的同时,要签订承贷承还合同,在原贷款借据上加盖新法人印章。同时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和改制后企业经营利润为重点,落实好企业自补财务挂账贷款、不合理占用贷款、挤占挪用贷款的还贷来源。二是加强库存监管。加大查库力度,增加查库频率,强化库存监管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罚。在粮改期间做到有库必查,查必彻底,坚决制止企业带钱、带粮改期间做到有库必查,查必彻底,坚决企业带钱、带粮分流人员,督促粮食企业确保改革改制过程中的粮棉安全。同时配合企业清产核资,保障资产顺利移交。三是要参与国有资产变现和应收账款清收工作。对入账资金,区别情况,是农发行贷款形成的要收回贷款。并加大粮食促销和对销售跟踪监管力度,大力清收结算资金,防止资金体外循环。四是积极推进粮食企业撤并和变卖工作,认真做好清户收贷工作,基本做到撤一户清一户,卖一户收一户,有效地防范退出风险。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后,农发行要依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性质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责任约束机制,这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中心环节。 一是要明确贷款权限,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落实贷款责任。信贷员是贷款第一责任人,县支行行长对辖内信贷风险负总责。 二是要实行审贷分离,规范贷款决策程序,增强贷款决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企业贷款资格由县支行会办认定,行长对贷款准入负有决策责任。 三是要加大绩效挂钩考核力度。改革现行劳动工资分配制度,调整信贷人员分工组合,按照能力高低、责任大小、业务量多少、工作难易及效果确定报酬,在柜面人员与信贷员、信贷员与信贷员之间拉开分配档次,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切实解决没有责任乱放款、有了责任不放款的问题,增强经营动力和活力。落实绩效挂钩考核措施,运用经济调节手段,打破收入分配上的大锅饭。 四是要根据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贷款风险的形成原因作出具体的区分,重点追究以权、以贷谋私和失职、渎职等形成道德风险的责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