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射阳入库皮棉逾140万担 再创全国第一
截至11月16日,江苏省射阳县入库皮棉达140.8万担,入库量再创全国第一。记者在当地采访中了解到,对近年产棉大县普遍遭遇的收购资金短缺、棉花市场混乱、棉花质量低劣、原料销售困难等难题,今年棉花“状元县”射阳都解决得比较好。全县所需收购资金8亿多元,未给农民打一张“白条”。 2001年射阳县入库皮棉150万担,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可望超过去年。射阳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及早做好政策研究、价格预测和体制创新等工作。全县成立棉花行业协会,采取“资格+准入”的管理办法,打破地域界限,放开棉花市场,对江苏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合法收购、加工企业在境内所申报的棉花收购站点,均由质监、工商、消防、安全等部门联合验收,发放“合格证”。今年省内外79家收购单位、企业在射阳设了405个站点,比去年增加了一倍,确保棉花及时有序流通。 为防止过去普遍出现的压级压价或哄抬棉价的恶性竞争,该县成立了由50家企业参加的县级棉花协会,制定了《行业自律行为规范》,监督企业经营行为。由会员单位组成的价格指导委员会,按照“收得进,销得出,不坑农”的原则,形成合理的指导价格,并向社会公布,每三天随市场行情作相应调整,对违规企业作扣分处理,扣分达到一定数量,将取消其经营资格。今年虽然收购企业、单位比去年多,但自9月12日开秤以来,全县未发生一起恶性竞争事件。 近150万担的皮棉入库量,收购资金是一大难题。在政策性收购资金只能解决1/8需求的困难情况下,射阳县不等不靠,采取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渠道多样化、收购融资社会化的措施,支持、鼓励本地企业拓展县外市场,破解加工能力过剩问题。近年来,射阳棉花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每年300万担皮棉加工能力。盐城永大纺织公司两年前就在新疆购并了一家纺织厂,形成了3万纱锭的生产能力,每年可以转移15万担皮棉的加工量,使企业的设备始终保持良性运转。今年射阳境内双山、侨谊、圣大等集团企业纷纷寻求外拓之路,组织人员到新疆、安徽、湖北等地考察,准备设点收购或加工皮棉。目前射阳各棉花经营单位已在县外建立基地30多个,吸引县外棉花资源来射阳交售、加工,每年可转化170万担皮棉的加工能力,使资金得到很好的回流。 棉花生产千家万户,棉花流通面广量大,确保棉花质量是个难以处理好的大问题。射阳县在生产中大力实施科技兴棉,适时调整和优化棉花生产布局,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达100%。同时,在流通经营中,所有收购、经营单位都严格按国家标准分类、分级、包装、出证,确保棉花质量。10月23日,国家七部门棉花调研组来射阳调研时,认为该县棉花收购秩序好,棉花品质高,收购资金到位、及时,特别对该县控制棉花异性纤维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