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棉市又见“暖冬”---对当前我国棉花市场的思考
日前记者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棉花供需见面会上获悉,为保持国内棉花市场总量平衡和纺织品出口的良好势头,国家计委将采用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等手段,建立和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棉花市场体系,加强市场调控,稳定棉花市场价格。 供需形势明朗 新棉售价偏高 目前新棉已经大量上市,2002年度的棉花产销形势已经明朗。今年在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的情况下,单产普遍提高,棉花总产量仍然达到480万吨。加上库存棉花,市场供应总量充裕。 但由于前期少数棉花经营企业因看到种植面积减少而盲目抬高市场价格,造成新棉上市价格一路走高,短期内部分地区国产棉价从每担380元提高到500元左右,使国内棉价与进口棉花成本价差迅速缩小,直到近期棉花价格才趋于平稳。业内普遍认为国内棉价已基本到达上限,上涨乏力,因此部分棉商开始转变过去“惜售”的想法,想在目前棉价处于高位时获利,销售较前期活跃,市场新棉供应量加大。 据介绍,当前由于整个棉纺产业发展态势比较好,整体增长了14.8%,出口也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国内棉花销售。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棉花价格上涨过猛、过快,这样将对整个棉花产销、纺织品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 棉花资源扩大 国棉仍有竞争力 影响我国棉花市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进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每年都要发放部分棉花进口关税配额,这实际上扩大了我国可利用的棉花资源。考虑到进口棉不含异性纤维、按净重计价及付款等方面的优势,国产棉价格必须适当低于进口棉才有竞争力。如果国内棉花市场涨价引发大量进口,必然造成国内市场棉价的下跌。所以必须认识到棉价上涨过高的风险。 与进口棉花相比,国产棉花有成熟度高、一致性好,杂质含量低等优势,但突出问题是异性纤维的混入。我国签订出口订单的企业,每天都要用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挑拣混入棉花中的“三丝”,每吨棉花额外增加成本二三百元。要提高国产棉的竞争力,必须解决“三丝”问题。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棉花市场依然供大于求,2002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棉花经营企业应抓住当前棉花市场的有利时机加快销售,防止后期价格回落。同时,在促进今年新棉销售的同时,要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棉花质量,加快棉花市场的发育。 加快市场发育 促进供需对接 国家计委副主任于广洲在这次棉花见面会上指出,近几年来,我国逐步放开棉花价格,放开棉花收购市场,积极推进棉花经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棉花市场经济体制。但目前商品棉的交易主要还是一对一的传统购销方式,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能够吸引生产经营企业、纺织企业进场交易的棉花交易市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将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在新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开办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方便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交易。交易市场之间要充分竞争,优胜劣汰。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引入棉花期货交易,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按照棉花流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形成既有现货交易,又有期货交易;既有区域市场,又有全国性市场;既有先进技术手段的现代流通方式,又有供需直接见面、产需直接联系的传统流通方式等有中国特色的棉花市场体系。 (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