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企业存货跌价与信贷风险防范
一、棉花企业存货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 199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规定从1999年9月1日起,棉花的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国家主要通过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等经济手段调控棉花市场,防止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遇有特殊情况,国家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棉花收购价格或销售价格规定一定程度的限制。从中不难看出,国家从政策上已经明确,要将棉花企业推向市场,从时间上来说,1999年开始启动,但许多配套的政策与操作方法还有待于充实和完善。比如说,收购资金的来源、运作方式,眼下棉花企业经营还背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的资金包袱,具体地说1998年以前的陈棉,存货与相对应的资金仍然存在于企业经营之中,还有棉改之前所遗留—下来的退养人员等等,这都给企业经营带来政策风险,使得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举步维艰。 (二)市场形成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今天的存货还是以正常的销售价格出售,明天可能要降价处理,有的销售价格甚至降到成本以下。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价值时,如果仍以收购时的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必然形成市场风险。如果企业不应对市场风险,采取措施,提取存货跌价准备,结果是企业被市场所淘汰,以致国家信贷资金风险不可避免。 (三)自然条件产生的不可抗拒的风险。 存货还有来自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自然水灾、水渍、雷电、火灾、地震、鼠咬、虫蛀、霉烂变质等也会导致存货损失,形成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 二、棉花企业建立存货跌价准备与信贷防范风险 (一)合理确定棉花企业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按照取得时的成本计量,期末时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在计算可变现净值以及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存货跌价准备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2.《企业会计制度》给出了判断存货是否发生减值的例子,即当存货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①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②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③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④因企业所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⑤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①已霉烂变质的存货;②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③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的存货;④其他足已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3.在计算可变现净值时,应以当期取得的最可靠的证据为基础预计,如果在期末时预计与价格和成本有关的期后事件可能会发生,则在预计时必须考虑与期后事件直接相关的价格与成本的波动。在预计可变现净值时,还应考虑持有存货的其他因素。例如,有合同约定的存货,通常按合同价作为计算基础,如果公司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存货超出部分的可变净值应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 4.企业存货中原料和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结果预计其生产的产成品能按成本或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则所持存货的价值仍应以成本计价,而不应减记至成本以下,如果有资料表明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成本将超过预计可变现净值,贝U该原材料应减记至可变现净值。 (二)确定棉花企业现有存货跌价准备的条件。 棉花企业正在改革之中,其经营的人员和资产仍沿袭着旧的管理体制。现行的存货中,若实现存货跌价准备,必须加以区分,限定在一定的范畴之中,或者创造一定的条件。 目前棉花企业建立存货准备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存货中应该区分陈棉与新棉;二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把政策经营与商业经营分开。 陈棉即老商品棉这一块属于政策性经营的一块,目前仍然摆在企业存货中,根据国家五部委文件《关于抛售老商品棉问题的通知》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尚待解决,企业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必须把这一块切开,从时间上划断。否则,陈棉的库存成本再提存货跌价准备是不可能实施的。比如以8年标准级棉花为例,五部委确认库存成本为 12063元/吨,而现行市场价只有 8500元/吨,价格跌幅为29.53%,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谈存货跌价准备,其结果是棉花贵于黄金。企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非改不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仍然照般旧的管理体制运作经营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改革将经营与商业经营彻底分开,使商业经营按市场规律去运作。 (三)建立棉花企业存货跌价准备与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棉花企业建立存货跌价准备有利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对投资者来说(目前是农发行信贷资金),也有利防范或降低信贷风险。 前面我们讨论了企业建立存货跌价准备,这里我们讨论怎样降低信贷风险。在企业建立存货跌价准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渠道解决信贷风险。 1.对企业存货实行仓单管理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于2001年 5月印发了“贷款企业库存商品仓单管理办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贷款企业库存商品仓单管理(简称仓单管理)是指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户的粮棉企业,以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开户银行取得贷款,购进相应的粮棉油等商品后,企业与开户行按照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库存商品占用贷款仓单管理协议》,开户行依照《库存商品占用贷款仓单管理协议》的规定,对企业的库存商品进行监管的信贷管理方式。它明确规定了双方在库存商品仓单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地位,它包括协议正文及附件。其附件主要包括《库存商品管理仓单》和《库存商品管理仓单明细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对棉花企业的存货实施仓单管理是行之有效,也是规避或降低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2.设立风险资金专户,防范信贷风险 文中所指的风险基金并非企业财务投资风险基金的概念,而是指棉花企业改制之后,凡是参与经营的职工及法人代表直接向农发行设立的风险资金专户存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这样就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信贷风险直接联系起来了,一旦产生信贷风险,银行就动用专户资金来弥补信贷风险。 3.实行资产抵押贷款,规避信贷风险 存货归属于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徊对应的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可作抵押物,农发行可以在企业抵押上述两项资产的一定范围内发放贷款,这样也可以规避信贷风险。 4.推行存货保险,转移信贷风险 棉花企业存货,尤其是商品皮棉,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企业应该投保,转移风险,今年农业发展银行总行专门发文,要求棉花企业参保投保,转移信贷风险,关键是要监管行抓落实,企业安排资金参保,落实到位,确保风险转移。 (作者:农发行仙桃市支行课题组 胡重喜 昌天明 杨早姣 王建民 来源:《农业发展与金融》2002年第9期) (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