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产业调整战略是当务之急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棉花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棉花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量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近1/4,棉纺织品一半用于出口。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分析:中国每出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就下降2美分/磅,而中国每进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则上升2美分/磅。随着入世后棉花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纺织市场需求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其他世界主产国相比,我国棉花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棉市面临的压力 我国棉花是高商品率产品,其市场开放程度远高于其他农产品,棉花关税配额占国内总产量的15%~20%,入世后国内棉花市场面临着国外低价优质棉花的进口压力。 一是进口棉花关税降低配额增加。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从15%降至14.5%,降幅不算太大,但是棉花配额内关税只有1%。2003年将发放棉花关税配额1700万担,这将对国内棉市产生较大压力。 二是前两年新疆棉有部分出口或以出顶进,是因为国家给予120元/担的补贴,入世后,中国要取消各种补贴,棉花出口阻力必然加大。我国棉花生产是小规模手工作业,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偏高;而且在生产方面又不像美国有抵押贷款,取消出口补贴,棉花经营企业继续出口将面临亏本。 三是国棉难销,外企用棉却进口。国内棉纺织业中正常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有2000余家,年销售额约71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品总销售额的1/4。今年1~7月,外企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达116.2亿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额的36%,其中外企加工贸易出口达779亿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加工贸易出口的66%。但目前外企加工贸易出口纺织品及服装所需原料的60%以上仍依靠进口。外企带动国产纺织原料出口作用不强。 四是美国等主要产棉国对我棉花产业压力明显。如美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只有484万担,比我国承诺的进口配额少很多,而且一旦进口棉花超过配额,美国政府就可对纺织企业进行补贴,对进口加以限制。 我国棉花产业自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一是品质结构不合理。我国棉花品种类型单一,长度分布过分集中,90%以上的品种仅适纺32支纱,适纺60支纱以上的优良品种很少。 二是规模效益差距大。我国人均植棉不足1亩,折1/15公顷。生产规模过小,不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棉种繁杂;而且生产单位经济实力长期无实质性增长,降低了其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同时,我国棉花亩产很低,除新疆棉区及长江流域极少地区亩产达100公斤以外,有不少地方棉花亩产还在60公斤以下。 三是加工技术水平低和加工能力过剩多。 四是流通体制不健全,行业整体竞争力差。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封闭式管理,我国棉花在服务质量、信誉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满足国内纺织及医药等行业用棉需要,迫切要求调整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战略。 优化棉花品种。去年全球彩棉总产量为2万吨,我国生产的彩棉产量就达6000吨。目前,我国大多数棉区均有彩棉种植基地。我国培育出的系列彩棉品种不仅产量高、色彩纯正、抗病性强、易于大面积推广种植,而且纤维品质良好,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成为发展趋势,彩棉纺织产品能够轻松突破“绿色壁垒”,彩棉纺织的发展将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水平,有可能成为拉动我国棉花及纺织品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无公害植保。加强我国棉花无公害植保工程建设,以环保形象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推行机械化建设高产棉区。要推行棉花耕种、施肥、施药、采摘等植棉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实现棉花生产规模经营,建立稳定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同时,要在棉花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 提高加工质量。一方面,在收购加工环节上,彻底杜绝“头发丝、麻丝、塑料丝”等异型纤维。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再一方面,要坚决取缔小轧花机、土打包机等,不得因此浪费棉花资源,降低棉花品质。 建立现代化服务体系和经营网络。国家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经营等方面加强对棉花生产的扶持。在政策上,国家要改“黄箱补贴”为“绿箱补贴”,扶持棉农生产。在资金上,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企业收购农民余棉,确保不向棉农打白条。在技术上,农业部门要对棉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在经营上,要突破体制局限,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兼并联合,走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