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下发一年多来,按照“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效来自改革 1、棉花购销多渠道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截止2001年度,全国经资格认定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达8000家左右。在棉花收购总量中,供销社棉花企业之外的各类渠道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3。竞争增强了各类棉花经营企业特别是供销社棉花企业的市场意识,方便了棉农售棉,降低 了购销和加工成本,促进了棉花新型产销关系的形成。 2、棉花质量明显提高。2001年度1—3级棉花比例仍达到77.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棉花等级相符率为63%,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没有发现掺杂使假恶性事件。 3、储备和经营已经分开。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专司国家储备棉经营管理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目前有关资产划转、组建等工作正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4、社企分开取得一定进展。主要是一些企业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改制。 5、棉花收购资金管理加强。农业发展银行坚持“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封闭运行”的原则强化管理,较普遍采取了抵押、担保等办法,较好地保证了信贷资金安全。 6、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产业化之路。与以往不同的是,供销社棉花企业、棉纺织企业、外贸企业“搞合作、建基地、稳货源”已成潮流,新型贸工农关系正在形成。 7、宏观调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去年11月,针对收购初期棉花价格下跌过低,国家决定收储和出口新疆棉,稳定了棉价。今年5月,针对国内棉价偏高,国家及时抛售库存老商品棉,保持了国产棉和纺织品出口竞争力。 关注的四个薄弱环节 1、棉农收益不够稳定。自1999年9月1日起我国彻底放开棉花价格后,1999、2000、2001三个年度全国棉花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担391元、520元、360元左右,起伏较大。 与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密切相关的是棉花生产剧烈波动。可以说,上一年棉花价格是决定下一年种植面积的首要因素。 2、社企分开不到位。认识上的不一致导致行动上的偏离和相互抵触,致使社企分开难度较大。 3、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体制改革难。在已属于商业性经营和多渠道竞争的棉花收购领域,政策性银行退出通道不畅而商业银行又难以大规模进入,是棉花收购资金供应管理体制改革的“两难”矛盾。 4、宏观调控机制仍需改进。虽然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就调控机制而言,仍需注意三个方面:在调控手段上,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调控时机上,如何更为前瞻和主动;在调控对象上,如何将 对供求总量的调控,进一步延伸到稳定面积、保护棉农利益等领域。 对棉改深入的几点建议 1、完善储备调控机制,研究直接补贴棉农的操作办法,择机出台直接补贴政策。 笔者认为直接补贴棉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补贴措施要与棉花、棉农直接相关。二是补贴额大小要与棉花市场价格直接相关。三是要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四是与W TO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相适应。五是要具有可操作性,防止截流。按照这些原则,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可考虑对棉农利益实行“目标价格差额补贴制度”。 2、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社企分开。 棉花企业改革可考虑:一是将省及省以上棉花企业与供销社彻底脱钩,逐步在竞争中形成一批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多元投资主体的“四跨”棉花企业集团,既作为国内棉花产业界的“领头羊”,也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大棉商相抗衡,提高在本土以及本土以外的 综合竞争力。二是推进地、县棉花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制,符合放小条件的逐步实现民营化,使之发展成为企业、棉农、职工利益一体化的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 3、制定一视同仁的贷款条件,促进农发行资金从商品棉经营领域退出。 在商品棉经营领域,农发行资金的去留,无非是两条路:要么对进入我国棉花市场的所有国内外符合条件的企业“一视同仁”,即“都贷”;要么“完全退出”,即“都不贷”。目前来看,全部退出还不具备条件,但“一视同仁”也有很大难度。为此,建议:一是农发行不折不扣地按商业原则放贷,把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二是为防范和化解贷款对象增多后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农发行可以政策性银行的名义规定一些附加条件。 4、把握加入W TO要求,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并优化对棉花市场的政府干预。 一要尽快推出棉花期货,使各类涉棉产销主体有一个发现价格、回避风险的平台,并为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增加一道有力屏障。二要着眼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到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积极出击。三是调控要给市场机制予充分的活动空间,调控量和时机要把握火候, 避免出现同一年度内“年初供大于求、年末供不应求”和“价低时出口、价高时进口”的异常起落。四要完善棉花供求和价格信息监测系统,形成国内外棉花信息发布制度。 增强宏观调控的全面性、前瞻性、灵活性。如:通过稳定棉农收益防止棉花生产大幅、频繁波动,努力避免“年年矛盾大、年年难调控、年年大调控”的状况周期性出现。 可以预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