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配额浪费与高价买卖背后
纺织品配额浪费与高价买卖的背后原因 配额浪费惊人 截至4月中旬,中国今年出口欧美的31类设限纺织品中,平均清关率仅为32%。纺织商会副会长姜哲也承认,今年中国纺企出口欧美市场速度减缓与配额使用率不高有一定关系。据初步估计,今年配额浪费率可能达到20%。 然而,在月初进行的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招标却是一场酣战,31个类别的最低中标价普遍高于去年招标的结果。部分类别的最低中标价颇为“离谱”,输美的222类针织布的最低中标价几近去年的6倍。 就上述现象,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了几个原因: 首先,分配到零星配额的企业无法使用配额,“由于配额过于零散,分到几十或上百件配额的企业往往就将其浪费”。在首次分配时,全国分得配额的5718家企业中,由于配额过少,约65%的企业难于接单。“通常客户下单最少也有两三千件,1000件以下的配额根本没法用。”该人士告诉记者,“那些拿到几件、几十件配额的企业很可能放弃,上百件的则可考虑和别人拼一个集装箱出口。” 商务部此后曾上调最少分配量,但一些企业仍表示,商务部的管理办法体现了公平,但现行机制的分配结果过于琐碎,增加了交易的难度,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其次,部分企业存在“囤积居奇”的情况。据了解,广东深圳等地有部分公司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在竞标中获得配额,然后转卖。 第三个原因,就是分配到大量配额的主营出口企业,在配额价格上的心态没有摆正。 “尽管分配到的配额是免费的,但企业和外国客户谈协议时,仍将配额价格考虑在内。而且,他们考虑的是配额的市场价,而非竞标价格。”该人士指出,由于配额市场价偏高,因此不少大企业和客户的合同一直谈不下来。“企业应该搞清楚,他们是靠出口赚钱,而不是靠配额赚钱!”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