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成贸易壁垒最典型受害者
在去年预计突破千亿美元贸易顺差大关的背后,却是一浪接一浪的贸易摩擦。从年初开始的美欧纺织品“特保”调查、俄罗斯查扣中国鞋,到后来的欧盟对我自行车、鞋产品反倾销、美国对我橡胶轮胎等的337调查……国内出口企业被搅得鸡犬不宁,神经时刻紧绷。 据统计,2005年1~10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各种贸易救济调查52起,涉案金额高达16.9亿美元,比2004年全年的12.6亿美元还多4亿美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扎推”发难,更是埋下了“多米诺”效应的隐患。 透过顺差和摩擦的双高现象,分析人士认为,重要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大额顺差造成贸易不平衡、低成本竞争形成比较优势等是贸易摩擦频发的三大“病灶”。这些问题不改善,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外贸出口仍将深陷贸易摩擦“无间道”。 其中,纺织品行业近两年的遭遇很具典型性,笔者整理出该行业遭遇贸易壁垒的大事记,目的就是通过往事的重新提及,为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的顺利出口提供一些借鉴。 2004年4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颁布政令,决定禁止从国外进口41种商品,其中包括大部分纺织服装商品。 2004年6月3日起,哥伦比亚海关对来自中国的进口袜子实施海关限价。 2004年12月23日,土耳其外贸署以“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决定对进口的中国部分纺织品和成衣实施保障措施。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中国开始对148个税号的服装征收出口关税。 2005年2月1日起,土耳其政府对自中国进口的42类纺织品服装采取配额措施。 2月23日至26日,欧盟新任贸易委员透露欧盟很有可能会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特殊保障机制”。 3月2日,巴西纺织品协会向巴西政府提出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 3月9日,欧盟服装纺织品协会等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自中国进口的12种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 3月11日,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制造商要求政府立即采取保障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 3月12日,俄罗斯表示,俄海关将对中国纺织品等实施全程监控。 3月15日,阿根廷纺织基金会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措施限制中国产品进入阿根廷和巴西市场。 3月15日,欧盟初裁认为,中国化纤布行业对欧盟存在倾销。 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启动针对三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 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发起“特殊保障”调查,以决定是否对这些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5月5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将从当日起继续审理美业界去年提出的12类“特保”申请。 5月13日,美方宣布对我棉织裤等3类产品设限。 5月17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表示,将对我T恤和亚麻纱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并将提前同中方进行正式磋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