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09%美重税终裁我画布企业倾销
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纺织品应诉第一案"的结局表明,此案仅是美方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战"的一次练兵 事件 “这意味着,中国画布将彻底退出美国。”当初,很多人曾认为这是一场“赢面很大”的诉讼,但3月24日凌晨的一封电子邮件,让宁波康大公司董事会秘书连佳佳深感意外。 3月24日凌晨,连佳佳在电脑前等候一封来自美国的电子邮件,邮件是康大美国律师刘薇末发的。主要内容是,经过美国商务部终裁,认定中国应诉画布生产企业倾销成立,并对包括康大公司在内的中国画布生产企业征收264.09%的最高税率。而在美国进行反倾销调查之前,中国画布出口美国,税率仅为6%。 “这样的结局太出乎我们的预料了!”康大总裁许观良一脸无奈地说,“这意味着国内的多家相关企业面临停业,即使实力较强的生产企业,也将被迫裁减人员。”据了解,这次美方裁决的依据,一是康大公司不配合美国商务部的调查,二是画布木框成本过于低廉。但事实并非如此。 许观良介绍说:“2005年12月1日至16日,美国商务部官员对康大公司的3个工厂进行了实地核查。每到一个工厂,我们都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包括书面资料和电脑资料;他们几乎翻阅了所有工厂的生产记录、会计账册,并到车间观看了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要说我们没有配合的话,惟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提供生产画布的涂层配方。要知道,配方是企业的生命线,就像美国可口可乐的生产配方一样,属于企业重点保护的知识产权。” 许观良气愤地说:“美方为了自身利益强词夺理,他们以替代国进口的原木价格作为参数。事实上,印度进口原木价格高出中国原木价格几十倍,而中国企业生产的画布框架基本上采用的是桐木的边角料。以此价格标准来判定中国画布木框成本过于低廉是有失公允的。” 据悉,此次康大在应诉中花费人民币近300万元,按许观良的说法,这笔费用足够在越南开一家生产画布的公司。当记者问与美国商务部打官司的目的时,他说:“我是为了这个行业能得以生存。” 据了解,康大公司出口到美国的画布,只占该公司年出口额的3%,也就是80万美元,如果按10%的利润计算也只是区区8万美元,而为了应诉,康大公司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许观良感叹道:“这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光靠我们一家企业与有美国商务部支持的美国生产商争斗,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反思 历时一年的中国纺织品倾销应诉第一案,以宁波康大进出口公司败诉而暂告一段落。这起应诉案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关注的不是事件的最终成败,而是其背后的影响。 2005年以来,是中国纺织业的多事之年,风波迭起。美国调查中国纺织品并屡屡设限,就是要达到控制中国产品的目的。中方律师周杰说,从这个案例来看,美方是铁定心要让康大公司败诉,因为康大公司是美国多起纺织品倾销案应诉的第一家企业。美方的强硬措施也可谓杀鸡儆猴,迫使中国企业今后在类似事件中作出妥协。 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接受采访时称,“画布案”只是一个切入口,美国选择了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也可以理解其是利用反倾销手段对中国纺织品“开战”的一次练兵。 回放 本报在2005年5月27日以《宁波应诉纺织品倾销第一案》为题,对本案作了详细报道。 2005年3月30日和4月1日,美国Tara公司分别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商务部(DOC)递交申诉,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艺术画布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美国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DOC正式立案并着手调查2004年7月1日—12月31日期间中国企业发往美国客商的艺术画布。在接到立案消息后,涉案的几家中国企业都表示,将配合有关商会积极应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负责人认为,这是进入WTO后中国纺织品应诉第一案。 5月16日,美国ITC调查认为,来自中国的艺术画布造成了对美国该产业的损害,建议征收244%的反倾销税。美国DOC将继续对中国的艺术画布生产商及出口商进行反倾销调查。为此,宁波康大公司奋起应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