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贸易摩擦我国纺织业仍然发展迅速
我国是世界纺织工业大国,我国纺织工业的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与世界纺织品消费市场息息相关。研究分析我国纺织工业,对于我国纺织业融入全球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为纺织行业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开放环境、结构调整环境、产业升级环境,国内需求也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的高增长期。此外,国际经济复苏加上我国加入WTO之后赶上取消配额过渡期第三阶段(2005年是取消配额后的第一年),这为我国纺织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时机。统计显示,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加到2005年约2600万吨,增长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不仅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而且建立了稳固的纤维原料基础。此外,过去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530亿美元增加到1180亿美元,增长122%,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14.6%上升至22%。同时,纺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大规模、高技术、低成本自主研发技术不仅满足了纺织业发展的原料需求,而且降低了我国纺织行业引进技术的投资费用,降低了产品年制造成本45亿元,增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纺织行业市场充满活力的表现之一是投资向比较优势强、市场环境好的地方集聚,发展社会分工协作的内在动力促进了遍布东南沿海为主的产业集群带,这一区域的纺织产业占全国80%以上,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区域间产业链梯度外延的客观规律,使中部和西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表现之二在于专业市场网络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纺织工业协会信息中心历时3个月,调查了300多个专业市场,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80多个,其中按布局分类在东部地区占70%,中部地区17%,西部地区占13%。这些市场的形成,一方面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益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是在全国市场网络条件下发展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价格、质量信用等公共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化效率的必要平台。表现之三是展示经济向集约化迈出了更大步伐,服装、纺织、家纺、纺织机械在纽约行业贸易展已经形成国际性行业名牌展。另外,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新技术化学品、纱线三大展也正在国内外产生品牌效应,对全行业开拓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广泛开展合作引导产业集群结构提升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着242段那样不利的条款,但中国纺织工业的进步更快,中国市场的开放准入,并未削弱自身的生命力。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1-11月我国纺织服装在美欧对部分产品重新设限的情况下出口额达10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企业结构变化更清楚地显现出本土企业的进步,三资企业出口增幅达21%,民营企业出口增幅达60%,自营出口企业的扩大标志着中国产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能力增强。 不过,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运行实践,我国纺织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同时又出现一些新问题,集中表现在纺织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薄弱,体制和机制问题还比较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机制和产业链整合控制力还不适应纺织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化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国际产业地位还大多处于加工供货或高质量加工供货的低端环节等。此外,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贸易摩擦问题,都是与纺织行业又快又好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纺织行业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纺织行业先进生产力建设,当前要做好三项工作。首先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名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其次要经营管理创新。转变粗放、封闭式管理,适应跨国配置资源、跨国生产方式、跨国营销方式,提高企业对于优化要素禀赋结构,增强要素组织的能力,并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第三是要进行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纺织生产体系的先进性决定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能力,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