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配额交易利益链条揭秘 在定价失衡中扭曲(二)
绍兴三会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峰深受高价配额之苦,他这几天一直奔波在上海。“我正在跟上海几家大的进出口公司联系,希望拿一些二手订单,来保证生产线不要停工,”高峰说,“由于企业首次参加招标拿到的配额不足,今年两个最大的客户已经转单越南,公司损失很大。” 高峰曾找中介公司买配额,但今年配额价格一直波动不定,而服装行业整体出口利润不足3%,企业很难单独承受配额中介商的报价。“我也试想让客户分担一部分配额成本,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转单越南,毕竟那里的成本更具有优势,而做工方面相差也不大。”谈起这两个客户的流失,高峰不禁有些沮丧,这两个客户的订单量曾经占该公司出口总额的70%。 曾经购买过纺织品配额的人士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配额中介至少在转标过程中赚取了20%以上的平均利润差价。“那些热门配额,比如梭织类的,本身就量少,转标的时候配额中介利润甚至可以翻一番。”毕瀚波边说边叹气。配额转标价格高位徘徊,即使企业在自发形成的二级市场上通过配额中介购买配额出口,也难以获取出口效益。 来自绍兴市外经贸局的统计资料表明,1月份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金额为5.3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7764万和5129万美元,同比增长12.2%和-14.0%。 对此,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业涉外处处长严关木表示,纺织品出口增速放缓,与企业获得配额不足有关,绍兴企业首次获得的输欧和输美纺织品配额数量远低于出口能力。以浙江省袜子主要出口基地——绍兴市诸暨地区为例,相关数据显示,该地区袜企配额中标量只占全国招标数量的6.1%,而2005年诸暨地区对美出口袜子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3%。 管理机制仍存“真空”地带 尽管大部分配额中介在转标过程中赚取了高额利润差,但其风险依然存在。有业内人士指出,配额一旦经过配额中介的炒作,很可能超过市场的承受力,客户自然就会选择到其他国家去下订单,客户资源流失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影响,而目前这种配额交易链也将因此断裂。 世之维集团总裁樊敏指出,配额价格的决定因素除市场供求关系外,配额分配格局及招标格局对其价格亦有所影响。按照目前以企业出口业绩为主的分配方式,重点企业主营产品的出口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其配额缺口不会太大,由于这些企业不在市场上大量调剂配额,配额价格长期高位运行是不可能的。 绍兴华联纺织品服装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李雪峰也告诉记者,最近公司不断收到配额中介的电话,询问其是否需要配额,报价已经开始回落,部分类别的配额与首次招标结束时市场价格基本持平。 “一些类别的配额转标价格出现下滑是必然趋势,其实配额中介也是承担很大风险的,一旦公司通过首次招标获得的配额无法消化,4月份二次招标的配额再度投入市场时,必然大幅跌价。”李雪峰说。 福建一位做配额中介的业务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做这行已经有近5年的时间,但去年通过配额招标形式获取“货源”后,市场化的方式扩大了其经营风险。 赵艳在一个月内所做的10余单买卖中,也有一单由于转标过程中价格发生波动而基本没有赚到钱。赵艳说:“现在配额买卖的价差要算得很精确,有时候甚至是1美分、2美分的差价,我们‘有货’也要尽快转手。”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公开招标来获得配额,还是直接向大型的进出口公司购买配额。业内人士指出,配额中介的两种获取“货源”的方式都属于制度管理的“真空”地带。 目前商务部对纺织品配额的分配方案为,全部配额的70%用于按企业出口业绩分配,而30%用于公开招标有偿分配,只要是企业的海关出口业绩不为零,都可以参与。因此,“配额中介通过有招标资质的企业参加投标,这基本是不可监控的,”赵艳说,“这并不违法,我们也是与一些出口企业协商,并且付钱给他们参加投标。” “按规定,这70%按照业绩分配的配额如果用不完,企业要上交给主管部门进行二次分配,但正是这部分配额中很大一部分都被私下转给配额中介公司了,这已经是业内皆知的事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企业这样做是为了保住所谓的业绩换取更多配额,而政府部门对这一转标过程的监控又是不到位的,因此,分配方案中可以尽量减少按照业绩分配的比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当有这么大比例按照业绩分配,而是如何才能挤出企业以往业绩中的“水分”。“目前这种配额交易二级市场的存在,也表明了初级配额分配方式存在问题,应该考虑加以改进,但挤出这个‘业绩’的水分的确难度较大,”梅新育说,“首先应该让这种私下交易尽量公开化、透明化。” 而曾担任WTO纺织品协定贸易谈判代表、现任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主任级咨询员李月印对记者表示,无论采取怎样的分配方案,关键是加强可操作性及完善惩罚措施,政府部门要做的是强化配额转标过程中的可监控性,其余行为则可以让市场自行调节。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