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收购专题之三十二]前九个月全国供销社棉花企业收购减少40%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生产收购处提供的消息,进入9月份以来,全国主产棉区陆续开秤收购新棉。截止到9月30日,全国供销社棉花企业累计收购皮棉533万担,同比减少357万担,减幅为40%。 分区域看,黄河流域棉区收购量占全国的34%,主体品级为2、3级,收购价格在450-500元/担(陕西省价格较低,在420-430元/担);新疆棉区收购量占全国的66%,主体品级为1、2级,收购价格在370-390元/担;长江流域棉区前期收购数量较少,主体品级为2、3级,收购价格在400-460元/担。今年新棉收购的特点是:上市晚,价格高,数量少,质量好;收购加工主体剧增,高价争购形势严峻,供销社棉花企业市场份额减少,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今年收购价格总体水平将高于上年度。 受气候影响,今年棉花上市比往年推迟10-15天,多数主产区9月中旬以后开始收购。从开秤时间看,北方早于南方,民营企业、个体棉贩早于供销社棉花企业;从收购价格看,北方高于南方,民营企业、个体棉贩高于供销社棉花企业。开秤一个月来,新棉收购价格先高后低,很快反弹回升,国庆节后涨势明显,价格走向近似于“V”字型的“高-低-高”态势。由于收购价格较高,经营风险偏大,加之农发行为防范信贷风险,在资金供应额度和贷款价格等方面予以限制,供销社棉花企业谨慎入市,收购数量不多。到目前为止,新年度棉花收购价格总体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0%-25%。 有关分析认为今年棉花价格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棉花减产。入夏以来,黄河流域旱情严重,山东、河北、河南局部地区遇到1972年以来最严重的秋作物“卡脖子旱”,由于旱情持续,棉花秋桃减少,亩产籽棉比去年减少20%左右,棉农惜售。从全国看,今年棉花总产量将比去年减少10%-15%,供需缺口较大,尽管库存老棉花可以弥补缺口,使市场价格回落到低于国际棉价的水平,但因存放时间较长,质量有些变异,不能满足纺织企业对棉花等级结构方面的需求,因此总体价格将高于上年。 另一个原因是棉花加工能力剧增。近两年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大幅增加,全国已经有8000余家,加工能力2000万吨,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山东省夏津县有200余家棉花加工企业,民营个体186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3%,比去年增加20%,其中取得省级资格认证、有增值税发票的仅占1/4。全县各类加工企业拥有近400台轧花机,年加工能力45万吨,相当于山东全省实际需求量。类似情况在其他棉区也有很多。此外,相当一部分个体企业可以避税,且没有负担,能够高价收、低价卖,导致过度竞争,还有可能引起质量的波动。(C3002)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