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市主产棉区农民种豆不种棉的成因与对策
( 潜江市农业局)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主产棉区棉农大量种植低效作物黄豆,带来棉田面积锐减,农田效益低下。2002年7月下旬,我局组织专班,深入沿汉江主产棉区竹根滩镇、王场镇等地,采取一访、二问、三算的办法,对四个村37个有代表性的农户,就“农民为何种豆不种棉?”的专题进行了调查,综述如下: 一、结构调整走势 1、棉花面积锐减,植棉农户比重减小。据调查,37户耕地197.2亩,2002年植棉29.1亩,占耕地14.8%,与1998年相比,面积下调40亩,减57.9%,占耕地比重下降20.2个百分点。植棉农户数由1998年的36户减至2002年的29户,减7户,减19.4%。 2、黄豆面积扩大,种豆农户比重增加。2002年种豆65.4亩,占耕地33.2%,与1998年相比,面积扩大10.3倍,种植农户由6户增加到了37户,占100%,增加5.2倍。 3、外出务工或本地务工(含经商)人数增加,人平年收入提高。37户总人口124人,劳力75个,外出务工(含经商)24个,占32%,本地务工(含经商)25人,占33%,人平年务工收入达到了2000—4000元。 二、效益对比分析 1、产量。一是棉花产量提高。1998年—2001年皮棉亩产分别为69公斤、80.6公斤、70.5公斤、93.9公斤,产量呈曲线上升,但产量不稳,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变幅达25公斤。二是黄豆产量稳定,四年黄豆亩产基本稳定在175—180公斤。 2、价格。棉花价格呈曲线下跌,且变幅极大。1997—2001年平均皮棉单价分别为666.08元/担、581.67元/担、398.79元/担、501.96元/担、388.90元/担。2001年比1997年下跌277.18元/担,下跌41.6%,也就是说,1997年的皮棉单价是2001年的1.7倍。在实际收购中,最高价格在700元/担,最低价不足200元/担,价格变幅在500元以上。然而,黄豆价格却基本稳定在2—2.2元/公斤,变幅很小。 3、物质投入。2001年棉花亩平物质投入248.5元、黄豆为133.22元,棉花比黄豆高115.28元,是黄豆的1.8倍。主要是肥料投入、农药投入、农膜投入等比黄豆高。 4、劳力投入。棉田亩平用工36.1个,黄豆8.5个,植棉比种豆多用工27.6个,是种豆的4倍,且劳动强度比种黄豆大。 5、经济效益。一是植棉经济效益比黄豆高。2001年亩平植棉纯收入(主产品产值+副产品产值-物质投入)为661.85元,是种豆293.79元的2.3倍。二是植棉效益下滑。1997—2001年亩平植棉产值分别为1404.99元、929.54元、884.33元、926.85元、910.35元,亩平纯收入分别为1180.71元、721.37元、685.55元、753.86元、661.85元,2001年比1997年纯收入下降518.86元,下降43.9%,也就是说1997年的植棉纯收入是2001年的1.8倍。三是植棉与种豆的亩平纯收入比缩小。1997年约为4:1,2001年约为2:1。 三、主要成因分析 就“农民为何种豆不种棉(或减棉)?”的问题,我们还进行了民意测验。37户反映,因棉价太低不种棉(或减棉)的占100%;因人多田少单一种田不能发家致富的占100%;因劳力投入第三产业的占90%;因贪图安逸不种棉(或减棉)的占100%;因害怕病、虫和旱涝灾害不种棉(或减棉)的占30%;因资金不足的占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外因看,是因棉价下跌且不稳,导致植棉效益下滑,棉农减棉种豆省工务工(或经商)所致;从内因看,主要是农民小富即安,贪图安逸所致;从2002年许多农户实际棉田面积因暴雨灾害损苗比计划面积减少10—30%左右分析,应加强技术推广,增强棉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棉花发展对策 一要加强领导,大力推广棉田双千元高效种植模式,简化棉花栽培,提高棉田效益,恢复棉花面积。二要推行农村联户互助机制,缓解农忙季节的劳力矛盾。三要加大投入,切实搞好棉田双千元高效模式及间套作物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强环节技术指导,确保全年丰收。四要按“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植名特优农产品(如榨菜、萝卜、红苕等)加工企业,切实搞好转化。五要发展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推进订单农业,竭力搞活流通,确保棉田增产增收。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