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国产棉拿什么和进口棉“过招”?
在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于乌鲁木齐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产棉供需洽谈会上,记者获悉, 中国每出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每磅会下降2美分,而中国每进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每磅就会上升2美分。 我国棉花年产量差不多占世界棉花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也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棉纺织品将近一半出口。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秘书处1998年的一份报告分析:中国每出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每磅会下降2美分,而中国每进口1万吨棉花,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每磅就会上升2美分。 当前我国棉花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棉花库存较多,国内棉花资源总量超过需求量;近两年国际棉花市场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棉花在我国是高商品率产品,与小麦、大米和玉米相比,加入世贸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最大。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3年将发放棉花关税配额1700万担,这将对国内市场棉花供给产生较大压力。总的来讲,国产棉的形势并不乐观。 在以往国产棉与进口棉的较量中,国产棉并没有占多大便宜,很多时候还处在下风。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例,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710亿元的年销售额约占全国棉纺织品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其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约占全国同类商品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但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纺织品及服装所需原料的60%以上仍依靠进口,这和我国产棉大国的地位显得十分不协调。国产棉为何落在下风,加入世贸后国产棉拿什么和进口棉“过招”,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单产水平有优势,生产成本有优势,国产棉其实不比进口棉差 与进口棉相比,国产棉并不逊色,在有些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 国产棉的单产水平有优势。根据美国农业部2002年2月公布的数据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世界棉花总产量1927万吨,总播种面积为3195万公顷,单产为603千克/公顷;同期,我国的棉花播种面积是405万公顷,总产量是435万吨,平均单产为1074千克/公顷,我国棉花单产远高于世界棉花的平均单产,高于美国的708千克/公顷和巴基斯坦610千克/公顷,在世界各国中居中上水平。 国产棉的生产成本不高。有人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初步估算,我国棉花平均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是美国的90%—95%,略高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生产成本。由于我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单位重量成本进一步降低,也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这一优势正处于不断丧失的趋势中。 国产棉的总体质量并不逊色。国内的权威检验机构曾经用1998—1999棉花年度国棉品质分析数据与美国棉花以及乌斯特公报提供的国际棉花进行质量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棉花质量处于国际中上等水平。国产棉花在长度、长度整齐度、色特征等级、杂质含量、叶屑含量等方面比外棉具有明显的优势;马克隆值与国际水平相当;断裂比强度比国际水平稍高。国产棉花的短纤维率和棉结指标明显优于外棉。 既然单产水平有优势,生产成本有优势,总体质量也不差,那么国产棉咋就“拼”不过进口棉呢? 生产规模小,流通环节多,由此形成的高价是国产棉参与国际竞争的“拦路虎” 从生产来看,国产棉的生产成本总体上与国外持平,没有什么差距,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往深里看,规模效益和国外的差距较大。美国棉花90%以上由家庭农场生产,平均种植规模在180公顷以上,澳大利亚平均在1000公顷以上。我国棉花仍主要是小农型生产,广大棉区共约1亿棉农,按常年植棉面积8000万亩计,人均植棉不足一亩,折合为1/15公顷,生产规模大大低于其他几个棉花生产和出口大国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过小,不但增加成本,而且使生产单位的经济实力长期无实质性增长,降低了其吸纳新技术和生产手段的能力。 从流通的环节来看,旧的棉花流通体制中,国家对棉花的收购价是固定的,棉花生产出来后先由农民卖给供销社,经过供销社加工厂加工,再通过供销社的棉麻公司卖给用棉企业,经过层层周转,棉花价格无形中被抬高。这种情况下,要么是用棉企业不计成本的从棉麻公司买棉花;要么就是国家“贵买贱卖”,把棉花这个“大包袱”背起来。前一种情况使得用棉企业用不起棉花,对棉花的需求下降,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棉花生产,形成恶性循环;后一种情况则像滚雪球一样,国家的包袱越来越重,时间一长国家吃不消。此外,在棉花市场放开的过程中,一些地区进行地区封锁,对外来企业采取设点收购、加工等种种不当限制,盲目哄抬棉花收购价格,再加上改革前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挂账、库存等问题,都给我国棉花价格带来影响。 “缠”人的“三丝”,单一的品种,流通过程形成的品质问题成了国产棉“绊脚石” 一份资料显示,国产棉与进口棉的品质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棉花中混有“三丝”,既增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又影响纺织品质量。根据2001年度190万吨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的结果看,我国棉花异性纤维的批次发现率达22.38%;二是品质结构不合理。棉花品质现状是中间太大,两头过小。95%以上是仅适合纺32—40支纱的棉花,缺少适合纺6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三是原棉一致性差,影响成纱质量。我国一个县当中往往有十几个棉花品种,收购时各品种混收。造成原棉产品一致性差,同级棉不同批次,不同棉包产品等级均存在差异,难以满足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要求。 国产棉的质量不是和外棉基本持平吗?为什么又出现了这么多品质问题? 仔细一看,我们不难发现,棉花品质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棉花的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事实上,我国棉花在流通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中国纤维检疫局总工程师何永政把流通领域中存在的棉花质量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人为造成的质量问题,比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等。另外,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企业资质认定不到位,不执行强制性棉花标准,不在源头上把好异性纤维关,搞混等混级加工,都能造成棉花的质量问题;另一类是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我国很多地方棉花的品级、长度检验单纯依靠人体感官检验,检验人员没有统一管理,在检验时很难达到检验结果的一致性。1998年度的一次检验中,被检棉花的两次检验的品质相符率仅47%,超过一半的被检品得出的检验结果不一致。 以“三丝”问题为代表的国产棉的品质问题,如今仍然是供需双方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国产棉在与进口棉的较量中落在下风,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品质因素的制约。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该公司在清除异性纤维上的成本投入,纺织厂环节平均是670元/吨,织布厂环节平均是300元/吨,算起来平均每吨棉花要投入970元人民币清除异性纤维,这差不多是一吨棉花价格的十分之一。有的用棉企业,高峰时要动用800人来挑检异性纤维,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进口棉的异性纤维问题就少得多。 在价格和质量均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进口棉占上风的现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苦练内功,深入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标本兼治才是国产棉对付进口棉的“绝招” 为了解决国产棉当前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与进口棉竞争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展开相关工作。9月初,外经贸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在乌鲁木齐举行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产棉供需洽谈会,这一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会议为供需双方创造见面、交流、洽谈的机会,并对棉花的质量控制、产销形势和流通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政策报告,100多家与会企业达成合同意向103万吨,这一数字占到新疆全年棉花产量的七成左右。外经贸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在扩大使用国产纺织原料、带动国产纺织原料出口方面仍存在很大潜力,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是提升我国传统产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原材料供应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带动我国整体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国产棉的问题明显集中在流通领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棉花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除了做好降低各环节成本,加强棉花质量监督等工作外,突破体制局限,实施规模生产经营,深入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采取标本兼治的手段才是国产棉对付进口棉的“绝招”。 专家指出,我国要实现棉花生产规模经营,必须建立稳定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稳定新疆、黄河和长江流域三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特别是新疆棉区,要重点发展成我国的高产棉区;同时,推行棉花耕种、施肥、施药、采摘等植棉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目前我国新疆棉区已经初步实行了大规模的连片种植,为实行植棉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解决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棉花品种,一是解决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质量问题。针对我国棉花生产存在原棉品种单一,品质不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农业科研、种籽研究推广等部门加大棉花品种、品质改良的科技攻关力度,引进、研究、培育、推广优良棉花品种。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的先例:我国彩棉产业化仅仅经历8年的发展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2001年我国生产的彩棉产量为6000吨,占全球产量的1/3,品质已达全球领先水平。 流通领域中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异性纤维问题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国家计委副主任王春正指出,“三丝”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信誉,影响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2002年棉花收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解决混入棉花中的异性纤维问题。他强调:农业部门和产棉区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农民采摘、晾晒、交售籽棉的组织和指导,从根本上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要严格执行棉花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组织人力挑拣混入籽棉中的“三丝”;棉花加工企业要在加工过程中努力排除异性纤维。各级质检部门还要切实加强棉花质量监督,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去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改革策略。目前,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棉花收购多渠道竞争局面初步形成。在一些地区,非供销社棉花企业数量已达一半以上。全国非供销社棉花企业收购量已占社会收购量的三分之一;棉花质量有所提高,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这说明,标本兼治,继续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棉花问题的惟一途径。 注:短纤维率和棉结单位粒数越低质量越好。 表一:2002年,中国纤维检疫局对90批国棉和90批外棉对比测试结果; 表二、表三:中国纤维检验局对89批国棉和17批外棉测试结果。 国棉与外棉短纤维率对比情况(%) (表一)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平均 最高 平 均 最高 平均 最 高 平均 最高 国棉 13.6 18.3 12.1 20.8 13.1 20.0 14.1 20.6 外棉 16.7 20.1 15.3 21.1 16.8 22.2 16.1 24.3 国棉与外棉短纤维率对比情况(%) (表二)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国棉 10.4 10.9 12.3 12.7 15.1 14.3 16.9 外棉 上级 次上级 中级 国棉与外棉棉结对比情况(粒数/100g) (表三)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国棉 435 471 478 432 635 860 547 (数据 外棉 上级 次上级 中级 空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