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度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有关专家对2002年度棉花市场价格走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当前棉花市场形势。一方面,由于2001年国内棉花严重供大于求,国内、国际棉花价格持续低迷,致使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幅度下调,预计产量将减少16%。另一方面,今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纺织行业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升。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衣着消费也得到稳定增长。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纺织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总体运行态势明显好转,生产和销售逐月回升,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棉纺消费开始走出2001年10月份以后出现的低谷,随着纺织品服装新订单的增加而开始上升。 1.国内棉花价格。在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棉花价格一直保持回升趋势。在国家储备棉政策、棉花出口零税率政策以及2001年商品棉的上市交易等的积极作用下,到今年一季度末,国内棉价开始出现回升。据国家计委价格司信息,3月份全国主产区棉花(标准级)平均收购价格363元/50千克,比2月份上升了3.5%;相应的棉花(标准级)销售价格为8370元/吨,比2月份上升0.8%。9月上旬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已达到10300元/吨以上。 2.国际棉花市场价格。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最新报告,200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为1958万吨,将比上年减产8.2%;消费量为2094万吨,比上年增长2.6%;期末库存897万吨,比上年减少12.5%,其中中国库存将比上年减少28.6%。国际棉花供求形势的变化,已从国际棉花展望A指数上反映出来,该指数已从2001年10月的37.22美分/磅上涨到2002年9月的49美分/磅左右,目前处于徘徊或小幅回落阶段。 二、棉花市场价格趋势。在新棉花年度(2002年9月-2003年8月)里,国内市场棉价预计总体上将呈先抑后扬的走势,标准级皮棉工厂价估计最终平均达到约12500元/吨左右,平均波动幅度将大大低于上年度水平。 (一)推动国内棉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在于,棉花生产减少的同时消费则有所增加。首先是棉花生产减少。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相应产量预计减少16%,降到445万吨左右。去年棉花价格的严重下跌将使种植效益偏低的棉田退出棉花种植,而产量高、效益好的棉田继续稳固发展。其次是棉花消费增加。据国家经贸委数据,今年1-5月,棉机织物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3%,成衣服装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3%。由于出口形势的好转,3月份以后纱类价格开始回升,纺织业从去年下半年的疲软与低迷中开始复苏。另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纺织工业用棉已经达到250万吨,加上絮 棉等其它社会用棉,预计全年棉花国内消费将达到57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加约20万吨。此外,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限制逐渐得到有效缓解,加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纺织品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棉花消费的增加。 (二)促使国内棉价下降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内棉花资源总量仍很充足。棉花库存(国家储备棉和老商品棉库存之和)总量期初估计290万吨左右,加上生产和净进口,资源总和预计750万吨左右,大于消费与安全库存量之和。二是棉花价格上涨过快,其消费受到一定抑制。当前棉价大幅涨升后,棉纱价格也不断推高,下游织造厂及外贸企业已是难以承受,出现不敢接单的现象,反过来影响到棉纱的销量。三是棉花进口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进口棉花2.2万吨,出口3.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5%和14%,预计全年进出口棉花均不会超过10万吨。但由于老商品棉库存数量较大,而且出库较困难, 估计在2002年度中棉花进口将超过30万吨,且主要发生在2003年。四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趋缓。 (三)构成棉花价格走势不明朗的主要因素有二:战争阴影左右石油价格,通过化纤影响棉花市场;世界经济形势前景不明朗。 (四)棉花价格波动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逐渐统一;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技术的提高;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后,竞争的形成;信息流通渠道和技术的改善。 三、棉花市场面临的新课题 (一)市场价格波动趋势难以把握。2000年以来,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均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且走势难以预料。其间波动的主要原因有:2001年国内外棉花生产均大幅增长,但消费却因世界经济衰退而增长缓慢,国内纺织品出口困难,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2001年度新棉上市后,虽然流通领域进行了较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但收购企业仍占据着垄断地位;同时因对价格下跌趋势把握困难,棉花企业大多采取观望态度,致使棉花价格持续低迷。2002年春季过后,在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升和国内衣着消费稳定增长的推动下,棉花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棉花价格缓慢回升,今年7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迅速上涨,8 月工厂到货价格达到11000元/吨的高位,涨幅超过50%,目前开始小幅回落。 (二)国内外市场价格趋同。加入WTO后,当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进口配额随时可转化为现实进口,因此国内外市场的棉花价格将逐渐趋同。在进口棉花的压力下,国内棉价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棉花市场各方带来深刻影响:有利于棉花消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了流通企业经营的风险,但有利于企业竞争和有序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会促使棉花生产向比较效益较高的地区转移。由此也可能增加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难度。 四、现阶段稳定棉花市场的措施与建议: 一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由于棉农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占有信息资源贫乏,注定其在市场中的脆弱地位。棉农面对自然和市场两重风险,自身利益难以保障。首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有效改善信息资源占有状况,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组织的协调管理,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可有效提高产业化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其次,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可轻易实现棉花的规范生产、按品种采收和按标准分级,以解决目前生产和市场中不同品种混收、包间差异大等突出问题,提高我国原棉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信息开发与信息服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棉花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对相应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更为迫切和加强。而产供销各环节的相互影响以及棉花产业环境(如纺织品市场、化纤市场、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等)的变化,使相关信息变得错综复杂,因而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决策信息形成及其质量状况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国家应鼓励和加强信息开发研究,包括对信息处理手段的研究,如智能化决策工具的开发,以便为社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全国棉花统一市场。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法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棉花公证检验制度。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并在加强和提高棉花现货市场功能和效率的基础上,适时建立棉花期货市场,为棉花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提供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市场风险的新渠道。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魏晓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