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走在刀锋上的新“棉花年度”---安徽棉改调查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9-9 8:55:19  

  安徽省宿州市某生产队李队长蹲在自家的棉田里,4亩棉花长势喜人,可是他再一次陷入无休止的惆怅中。“你不知道有多少棉农这样问我:‘老李,你是队长,你要给咱想想办法啊?’但是我咋知道今年棉花是啥价呢?上面还没有人来通知,集(镇)上还没有开始收购,我能有啥办法呢?”   按照惯例,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的9月1日是新的棉花年度。而在安徽,部分产棉区已经开始了零零星星的采摘。不过,对于今年棉花的价格感到迷惘的,绝不仅仅是老李一人。亳州市十河镇杨岗行政村65岁的老队长司洪恩谈起今年的棉花时也连连说:“现在心里没有底。我干了30多年的队长,但这两年是连连‘失算’。今年咋样,还没有办法推断。”   这两年来,这位老队长已经吃了不少苦头。在当地小有名声、人称“庄稼能手”的老司有五个儿子,现在正是花大钱的时候,为了能在经济收入上保持“连续性”,老司不得不在自己的几亩地上一遍遍地算计着种点东西。于是小麦地里套棉花、玉米地里套花生,再加上一些青菜什么的,在往年他手头上还算过得去。可这两年不一样了,特别是去年,老司第一次尝到了“失算”的滋味。“去年我种了5亩,但去年棉花价格下跌得很厉害,去掉化肥、农药什么的,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今年我没敢多种,只栽了3亩。不过听说今年棉花价格要好一点。”这位老队长有点遗憾地说。   关键词:锐减   农业部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今年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约在365.5万亩,较上年减少近100万亩,下降近21.3%。   安徽省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之一,2001年,该省仅巢湖一市皮棉总产已突破百万担。宜棉种植面积逾百万亩,主产区棉农近百万人。因此,棉花价格对于上上下下来说,都是极其关注的事情。而记者从安徽省农委获得的最新消息是,根据安徽省有关部门对该省31个县农产品价格抽样调查,今年上半年棉花(籽棉)的平均价格为3.21元/公斤,已走出价格低谷,形成上升势头。   自2000年底以来,该省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一直对籽棉价格形成强大压力。其价格从去年一季度的3.65元/公斤一路下滑,到今年元月份,该省的籽棉价格已经跌至2.43元/公斤,下降幅度达到了50%。今年二季度价格大幅攀升,上调至3.39元/公斤,与一季度的2.44元/公斤相比,上升约39%。   从这个方面来说,老李的困惑或老司的压力似乎可以减缓了。不过,记者又从安徽省农委一位官员那儿获悉,安徽省今年棉花生产总体形势并不乐观。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在农业部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今年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约在365.5万亩,较上年减少近100万亩,下降近21.3%。其中淮北棉区减幅高达21.7%。该省植棉面积最大的无为县今年植棉约在48.2万亩,较上年减少了7.4万亩。   之所有下降,这位官员分析说,由于上一年度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低迷,2001年棉农收入减少,每亩收益比2000年减少近50%,挫伤了农民种棉的积极性,而且用于今年生产的资金匮乏,导致种棉投入明显减少。此外,自今年4月份以来,安徽境内连绵阴雨,气温偏低,田间湿度大、耕作难,4月上旬早播的棉花不足40%,棉花播种一直延续到5月上旬,较正常年份推迟了10天以上。据统计,全省因灾害天气造成晚播、因死苗而补播补种的晚茬棉面积达150万亩左右,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29%。   关键词:刺痛   在安徽省,几乎每个县市的棉麻公司都面临着“揭不开锅”的窘境。而且,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流露出了渴望“被收购”的想法。   2001年1月,国务院批示研究全面进行棉花收购改革。2月间,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有关部委开始研究棉改的具体步骤。2001年7月14日至1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对改革做了部署;7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棉改措施公之于众。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把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概括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所谓“一放”,就是彻底放开棉花收购;“二分”,是指供销合作社与其属下的棉花企业分开,棉花的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就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督、加强质量管理;“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指鼓励棉纺企业和经营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棉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从生产、收购、加工、纺织到销售的完整的棉花产业体系。   在这个政策的指导下,从2001棉花年度起,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此外,我国的棉花价格、购销放开以后,除储备棉外,其余棉花经营已不再属于政策性业务范畴,而是商业性经营。这对供销社棉花购销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枕无忧地吃了几十年“大锅饭”的棉麻公司被推上市场后,开始走向困窘的局面。“现在,我们厂里从工人到经理工资一律是300元”,亳州市棉麻公司的一位副总(这个并不算大的公司约有5个副总)向记者大吐苦水,“目前我们资金非常紧缺,自去年开始以来,农发行开始收紧资金袋子,而且从去年以来,原来一直实行的政策性贷款也开始有所改变,必须用厂里的固定资产来进行抵押。”   该公司大院里堆积成山的棉花,翻着“肚皮”的水泥路和生产厂房破碎不堪的玻璃、门窗,似乎印证了他的说法。   在打算进行棉花改革调查之前,记者从坊间听到一个说法,国家将改进棉花信贷资金管理,稳步推进政策性贷款退出商品棉经营领域,商业银行贷款即将进入棉花收购市场。当记者向这位始终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总”进行证实时,他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现在我们已经欠了农发行一大笔资金,也就是说,在另外的意义上农发行已经被‘套进去了’,如果让商业性银行贷款进来的话,农发行不怕资金流失吗?再者说,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哪个商业银行愿意贷款给我们呢?这些破厂房、破机器能值几个钱呢?”   而在安徽省,几乎每个县市的棉麻公司都面临着“揭不开锅”的窘境。看来,棉麻公司已经开始尝到了改革的“阵痛”了。而且,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流露出了渴望“被收购”的想法。   关键词:解套   长期以来,棉麻公司一直是活在政策的“襁褓”中,这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资金“窟窿”。站在农发行的角度看,如果不改革,窟窿会越来越大。“国家实行棉改后,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棉花流通领域,商业银行贷款即将进入棉花市场。”有关人士如是说。   据了解,从1996年到2001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棉麻公司的亏损挂账是465亿元人民币,而近年来棉花产值(以收购价计)亦不过五六百亿元。供销社的亏损中有330亿元属于政策性亏损,还有120多亿元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性亏损,这就是垄断所带来的沉重的成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长期垄断造成了供销社人力成本过高,企业效率低下。   原棉麻局局长黄进曾说,由于供销社旱涝保收,大量地方政府官员视其为一块肥肉,纷纷把自己的关系户安排进供销社工作。截至1997年底,全国棉麻公司的收购点达到了12553个,棉花加工企业(轧花厂)达到2750家。棉花经营系统的总职工人数达到66万人,成为一个无比庞大的网络。“实际上,最多要20万职工就能正常工作,其余40万都是冗员。”黄进说。   “棉花改革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一位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为按照以往的政策,棉麻公司一直是活在政策的‘襁褓’中。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资金‘窟窿’。再这样下去,窟窿会越来越大。”“国家实行棉改后,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棉花流通领域,商业银行贷款即将进入棉花市场。”这位人士肯定地说。   据农发行铜陵县支行负责人王张应介绍,多少年来,到棉花购销企业就业,在许多地方都是非常抢手的“香饽饽”,企业因此人满为患,包袱沉重。一年收购棉花不到10万担的县级棉麻公司,往往多达四、五百人。此外,在棉麻公司中普遍存在着重“产值”、轻“效益”的现象,公司负责人对棉花收购量十分感兴趣,想创“历史之最”,但对能不能赚钱、赚多少钱的自身效益问题始终考虑得很少。突出表现在收购时存在着盲目性、盲动性,争先恐后,放级放价,惟恐收不到棉花。其结果是,直接导致加工后的皮棉质次价高,数量短少。“在2000年度,许多地方出现了棉花抢收、抬级抬价的现象。”   棉麻公司在温床中逐渐缺乏了市场竞争力,导致陈棉压库滞销。近几年来,国内棉花供求情况一直是供大于求,加上棉花收购价格普遍较高,国外棉花到岸价格低于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等因素,许多棉麻企业收购、加工的棉花在市场上没有很好的竞争力。“2000年度当年的棉花销售量占收购量的比例不到60%,许多地方不到50%,压库的陈棉一年降一个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贬损极为严重。”王张应说。   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度以来,农发行对棉花收购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封闭管理,使得棉花收购贷款的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的大量矛盾开始凸显。而这些矛盾也进一步影响了棉花收购贷款的风险问题。   王张应举例说,棉麻公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大锅饭”机制被打破后,企业各项费用不能支付,人员工资不能兑现,向来工资、福利不薄的企业员工,一下子被推上了“刀刃上”。   在这种情况下,农发行的信贷管理稍有怠慢,棉花收购资金就可能被企业挤占挪用,这必然威胁棉花收购资金的安全。   此外,陈棉积累严重,棉花购销企业的棉花购销贷款被企业长期拖欠,有的采取新棉还旧账“滚动式”的结算方式,有的采取一次销售分期分批结账的结算方式,导致棉麻企业结算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结算资金拖欠的时间越长,所占用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大。   王张应认为,作为棉花购销企业的唯一贷款人的基层农发行,更要积极支持并参与棉花购销企业改制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棉花购销上,与粮食企业一样,棉麻企业必须实   行“顺价销售”,使卖出价格大于买进价格,做到“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现在棉花行情看涨,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的开端。”   有关农发行资金逐渐退出的问题,国家体改办市场流通体制司宋葛龙处长则认为,由于棉花收购资金供应量大、时间集中、周期长,如果一次性全部取消农发行贷款,商业银行很难迅速填补空缺。加上供销社棉花企业历史形成的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巨大,基本上挂在农发行账上,即使国家出台了政策性亏损的处理措施,经营性亏损包袱仍在200亿元左右,需要逐步处理和消化。此外,在国家对农发行的职能没有重新定位的情况下,取消农发行贷款,也需要对其出路有个说法。   关键词:探路   在往昔已有的政策松动空间中,“严禁私人棉贩”一直被反复强调,而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如何看待私人棉贩。就在此时,在自发的实践中,“公司+农户”和“定单农业”等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益。   亳州市棉麻公司的4名职工,去年毅然辞职,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购销企业,合伙承包了该市十河镇、双沟镇的棉花收购,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   据透露,这4人采取的就是在农业领域呼声一直很高的“公司+农户”和“定单农业”的经营模式。他们从研究所引进优良品种后,然后卖给农民棉花种子,并与农户签订合同,要求这些棉农必须把棉花进行“封闭销售”,即卖给4人所成立的公司。由于其经营起来比之国有棉麻企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其收购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因此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和公司的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棉花的收购上,以往都是棉麻公司委托各乡镇供销社进行收购,新一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就对传统的供销社体制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而且在安徽省,现在乡镇供销社大部分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更多的“私户”开始走进收购领域。   50多年来,供销社一直把扶持棉花生产作为组织流通的第一个环节,参与生产、组织生产、引导生产是供销社的老传统。在往昔已有的政策松动空间中,“严禁私人棉贩”一直被反复强调,而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如何看待私人棉贩。“各类企业”,当然包含了“私商”。   亳州市棉麻公司这4位职工的“大胆探路”,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类似的这些企业的促动下,在安徽省不少地方,棉花生产很快走向产业化道路。   “从大的方面来说,要想提高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产业化种植和经营。即使从保护农民利益、提高棉农种棉积极性的角度来说,也要走这条路。”安徽省农委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实行产业化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实行‘公司+农户’和‘定单农业’等经营模式,这时候,如果谁能率先实行这一模式,肯定会受益。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把科技、信息、市场与棉农真正地嫁接起来。在科技—信息—棉农—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蕴涵着无限的商机。今年虽然安徽省棉花总体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在某些产棉区仍然会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这个财富在等待各种资本的挖掘。”   记者了解到,在安徽省东至县新河棉种厂在大力推广优质品种“泗棉4号”的同时,与2400户棉农签订种植合同面积达1.1万亩。结果棉农不但售棉无忧,而且价格不菲,即稳定了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对于这个厂本身,更是达到了预期的赢利目标。“明年我们还准备与更多的农户签约,扩大种植面积。”该厂一位办公室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此外,棉花企业之间必须进行联合,而且这种联合更容易实现。改革之后单个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企业之间必定寻求某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这种重组是以实力为基础的,谁有实力,谁就能做龙头。这种联合有三种形式:与农民的联合、与纺织企业的联合、供销社内部的联合。全国供销社系统办的或控股的纺织企业拥有不少于1000万锭的纺纱能力,比纺织行业参股的棉花企业要多得多。所以供销社控股、参股的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