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治理棉花异性纤维刻不容缓
一快巴掌大的鼠皮,因加工时混入棉花中,造成棉纱中异性纤维超标,让新纺集团二厂为此给客户赔偿了41万元港币的损失。 这起对于一直处于困境中的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件,尽管已过去了一年多,现在谈起此事,依然让新纺集团二厂领导心有余悸。 异性纤维的闯入,使得纺织企业不得不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进行挑拣,但收效甚微,不少纺织企业时时处于被客户索赔的窘境。 (一)异性纤维俗称"三丝"。一般是指混入棉花及纺织品中对质量有严重影响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等非棉性纤维或色纤维的统称。据新纺集团第一棉纺厂副厂长兼总工范文静介绍,由于异性纤维具有纤维属性--细、长、轻,不但在纺纱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反而在清梳等除杂工序中被拉断或分梳成更短、更细的纤维,有的被打碎成无数的纤维状细小疵点。纺纱时,这些疵点形成纱疵并极易造成细纱断头,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新纺集团下属三个纺织厂均于90年代后期专门成立拣花车间,对所有进厂原棉进行清拣。以每人500元月工资计算,全公司每月支出此项费用高达44万元,但是,近千名的拣花工,却抵挡不住无孔不入的异性纤维。不得以,今年他们准备派部分工人到棉花地里监督农民采摘棉花,以便从源头制止异性纤维的侵入。 新疆溢达公司生产的布料是专门供应一些世界知名服装企业的,对棉花质量的要求自然要高于一般企业。但对待异性纤维,似乎也没有什么高招,8月19日,记者随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同志在该厂采访,看到的挑拣异性纤维的场面,比新纺集团更为"壮观"。近600平方米的3个车间里,300名拣花工不时从棉花中揪出一根根异类,但仍然有不少的漏网之鱼被纺进了纱,为此该公司不得不在进厂棉花、纺纱、织布等三道工序上查堵异性纤维。并投入上千万元资金购置除异纤装置和异纤清纱机,但仍然有些布料因为异性纤维不得不降级销售。 异性纤维不仅给棉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棉花的出口,甚至威胁新疆棉的使用。据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疆出入境检疫局出口棉花共23万吨,货值2.4亿美元。经检验发现不合格2.3万年吨,货值2309万美元,主要问题就是异性纤维超标。 (二)是什么原因令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如此猖狂呢?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延毅告诉记者,分散于千家万户的棉农,同时在采棉季节招收大批外来打工人员采摘棉花,人员素质低,只重数量不顾质量;南疆许多因种棉花而过上好日子的农民,视棉花如命根子,收棉时将自家的毛毡铺于地下,防止棉花籽沾上土,棉花混入毛纤维,好心办错了事,而棉农在家中存放采摘的籽棉时,家中的牲畜也给棉花增"色"不少,造成异性纤维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那么对异性纤维的根治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企业对于兵团棉花的评价好于地方,对北疆、东疆棉花的评价则好于南疆,兵团农七师的"锦"牌棉花,莎车县的"叶尔羌"牌棉花,麦盖提县的"瀚海"牌棉花都因异纤含量较少而受到 企业的好评。 兵团棉花被企业普遍看好,每年都先于地方棉花销售一空,其主要原因是异性纤维含量小。谈及此,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盛勇说,一方面是兵团领导对异性纤维的重视程度高,另一方方面与兵团现行的体制有关,集约化的农业使兵团从种到收以及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可以统一管理,保证了对棉花质量的控制。 相比而言,地方棉花采摘过程的管理难度比兵团大的多,治理异性纤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百万担大县莎车在治理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却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该县每年都要组织农民学习棉花采摘知识,同时各乡镇领导亲自指导农民分摘、分晒、分存、分售。轧花时在收取棉农交售的棉花时严格把关、坚决拒绝"人情棉"、"关系棉"、"压力棉",并确定每吨皮棉异纤含量不超过0.2克的质量目标。投入人力和财力抓落实。由此也不难看出,棉花异性纤维的治理,还在于各级领导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重视。 作为国家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治理棉花中的异性纤维也颇有信心,该局局长路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局一直在致力于对棉花中异性纤维的治理工作,《棉花标准》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就异性纤维问题在各个环节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假如各地各级政府都能对此问题引起重视,并按《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严格去作,治理异性纤维会容易的多。否则,新疆棉花能否守得住现有的市场,都令人担忧。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