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提高棉花质量必须突出重点
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棉花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棉花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生产、收购、加工等诸多环节,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刘坚分析认为,与世界主产国相比,我国棉花质量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棉花内在品质结构不合理、异性纤维含量高和包间差异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但提高我国棉花质量和竞争力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一是我国棉花生产基础比较好,产业集中度高;二是我国棉花总体品质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三是育成了一批高品质棉花品种;四是我国棉花品种资源比较丰富;五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和培育了一些棉种加工示范企业;六是棉花供求形势的变化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提高棉花质量创造了机遇。 刘坚在会上指出,提高棉花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主攻品种,优化结构,建立品牌,提高效益,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全面提升棉花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棉花大国向棉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总体目标是:原棉纤维性能互相协调,加工品质好,包间包内质量一致,符合纺织工业多种需求,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到2010年,棉花品质结构基本达到纺织工业的需求,即高档、中档和低档棉花比例协调,基本解决异性纤维含量问题。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育种攻关,改良遗传品质。制定分棉区不同类型的育种目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棉花资源的引进和创新。通过招标的方式,继续组织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力争培育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棉花品种。采取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方法,改变现有品种遗传基因狭窄的情况,全面改良棉花的遗传品质。 二是强化种植过程控制,提高生产品质。以推广高品质棉为重点,对目前已经审定的几个高品质和综合性状比较好的棉花品种,加大种子扩繁力度,加速推广。以推广精加工(脱绒、包衣)棉种为突破口,提高统一供种水平。继续推广和完善棉花促早熟栽培措施,如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努力提高“高等级”棉花比重。 三是严把“采摘、收购、加工”三关,减少“三丝”含量。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宣传“三丝”混入棉花中的危害。加强棉花采摘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良种棉加工厂要推广向生产基地棉农免费发放棉布袋的做法,严禁“三丝”混入。在棉花收购环节,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实行倒包挑拣“三丝”;在籽棉加工环节,加大挑拣“三丝”力度,坚决淘汰80片以下锯齿轧花机和160吨位的皮棉打包机,更新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严格按照“国家棉花标准(细绒棉)”和“锯齿棉加工操作技术规程”办事,提高棉花加工质量。 四是依托良棉加工厂,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良种棉轧花厂要与棉农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行优质优价措施,并建立利益返还机制;实行“订单生产”,保持棉花生产基地的稳定;要与联合纺织部门和供销部门紧密配合,形成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履行质量义务,确保棉花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是加强质量管理,完善通报制度。继续搞好品质区划试验和主产棉区主栽品种的纤维质量调查及棉种质量抽查,发布公告或通报,认真做好棉花有关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如常规棉花种子标准、杂交棉种子标准、抗虫棉种子标准、棉花原(良种)生产操作规程、棉花品种审定标准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