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产业结构需全方位调整
业内专家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棉花产业在国际上缺乏综合竞争能力等情况后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必须全方位调整棉花产业结构。 专家指出,我国棉花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品质量结构不合理。主产棉区抽样调查显示:国产棉花品种类型单一,长度分布过分集中,90%以上的品种仅适纺32支纱,而适合纺60支纱以上的优良品种很少。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主任王宏广指出,与国外相比,国产原棉品质比较差,标准不规范,尤其是生产和收购的时候品种混杂,导致优质没能优价。 二是种植规模差距悬殊。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魏晓文说,美国的棉花有90%以上由家庭农场生产,其平均种植规模在180公顷以上;澳大利亚平均在1000公顷以上;苏联解体以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乌兹别克斯坦的私人农场发展很快,其植棉规模也在9公顷以上。而我国广大棉区按常年植棉面积8000万亩计,人均植棉不足1亩,折合为1/15公顷。生产规模过小,不但规模不经济,增加成本;而且使生产单位的经济实力长期无实质性增长,降低了其吸纳新技术和生产手段的能力。 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刘新录介绍,一个主产县往往有十几个棉花品种,收购时各品种混收,因此纺织企业反映棉花的一致性很差。这也是提高棉花品质必须努力克服的一个问题。 三是加工技术水平低。王宏广说,我国纺织业和国外的差距甚大,这也和对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重视不够有关。 四是流通体制不健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比较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封闭式管理,棉花在服务质量、信誉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指出,加入WTO后,尽快完成棉花品种、区域格局的调整,引导农民按照不同的品种质量分区域种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处长方言说,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发展规划,但把棉花忽略了。在所有农产品中,棉花是属于经济价值最高的,商品率也是最高的,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确定其发展方向。方言认为,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地区这三大棉区进行定位十分重要,并建议今后把长江流域作为重点区域来研究、开发,发挥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优势。 项时康说,可以考虑逐步调整国内的棉花种植布局,长江中游建立适纺60支纱的中长绒基地,冀鲁豫建适纺32-40支纱基地,而新疆建棉花适纺32支纱左右的基地。为了提升棉花品质,还需要扩大同类品种的种植面积。据项时康介绍,我国除新疆建设兵团可以相对集中种植,多数地区棉农种植规模很小,很难统一种植一个品种。他建议,走龙头企业带动,即企业加农户,或企业加农民协会的路子,解决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的问题。 陈锡文指出,跟国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相比,我国产业化经营成本要远远超出,从长远来看,棉花产业化经营其实是一个过渡性的措施。但是就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产业化经营方式仍然非常重要,否则很多观念和竞争机制建立不起来,现阶段应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棉花产业化经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