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棉花形势研讨会专题之三: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机制有待完善
(雷香菊)由于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关系到我国纺织出口创汇和农民收入,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棉花流通体制也逐步发生变化。1996年度将计划调拨改为通过交易会的形式衔接供需,1998年度放开了销售价格,由“两头死”变成“一头死一头活”;1999年度又放开了收购价格,彻底取消了国家定价,实现了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新体制,使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1年8月国务院27号文件,提出了“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改革思路,标志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回顾这几年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棉花经营渠道得以拓宽,经营企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个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已基本成形。从50年代开始,我国棉花就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制度,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其他渠道不得参与棉花及副产品的流通。80年代中期,逐渐放开了棉短绒价格和市场,但棉花的购销一直没有放开。1998年的42号文件,核心是由市场形成价格及拓宽流通渠道,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其他渠道参与棉花经营。2001年27号文件更是将拓宽渠道作为改革的重点。三年来,流通渠道明显拓宽,有三组数据可以说明:2001年全国经批准获得收购加工资格的企业达到8131家,其中供销社企业6294家,农业部门373家,纺织企业293家,其他性质企业1056家,供销社以外企业占22.5%。截至今年5月底,农发行发放贷款收购棉花近5700万担,约占同期全部收购量的60%左右。同期,供销社棉花企业共收购棉花6680万担,占全社会收购量的66%。 --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已比较成熟,购销价格随供求形势变化而波动,全国全年统一价格的局面已经彻底被打破。1998年度放开销售价格,1999年度又放开了收购价格,棉花价格打破多年由国家定价的方式,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定价。由于到1998年度末国内棉花总库存超过1亿担,供大于求严重,1999/2000年度,棉花收购价格从1998年度国家制定的617.5元/担(补贴57.5元,实际收购成本560元/担)猛跌至380-400元/担。根据年度内市场供求形势变化,销售价格又从新棉上市初期的8500元/吨左右连续回升到11000元/吨左右。由于前年度新棉出现缺口,200 0/2001年度市场出现竞相抬价抢购资源的现象,平均收购价格达到520元/担左右,个别地区最高收购价接近600元/担。而当年国内国际市场形势在年度中期却急转直下,导致销售价格自2001年3月起直线下跌,至年度末的短短5个月,从近13000元/吨跌至10600元/吨左右,跌幅近20%。受价格低迷影响,2001/02年度,平均收购价格再次猛跌至360元/担左右,个别地区最低时到了300元/担,为近年收购价格最低水平。 --国家对棉花市场宏观调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变过去计划分配的方式,通过对进入市场资源数量的调节,实现对市场价格的调节。调控计划也由原来的指令性变为指导性,如储备棉的出入库,由国务院批准下达总量计划后,由职能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具体确定出入库的时机和实际数量。进出口也是通过配额进行调节。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几次比较大的调控行为大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0年4月和2001年6月,国家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先后大量抛售陈棉,有效地平抑了国内涨势过猛的棉花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品出口。 --棉花经营企业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过几年来市场的洗礼,棉麻企业经过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磨练,大多数企业已经适应了多渠道竞争的经营格局,普遍加强了对棉花质量的管理,同时开始关注国内国际市场变化,重视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竞争意识、经营意识、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都大为增强,为加入WT0后参与来自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旧体制转轨和过渡过程中因交接与磨合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市场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000年度,受抢购热潮的影响,一些未经资格认定的个体、私营企业纷纷参与收购棉花,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非法经营者殴打工商执法人员的恶性事件,掺杂使假现象也死灰复燃。2001年8月,国务院相继颁布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非法收购加工的现象仍在不少地区存在。棉花加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截至2002年5月,全国经收购加工资格认证的企业总的加工能力达到1737万吨,是国内全年棉花产量的三倍多,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据预计,到明年全国棉花加工总能力将超 过2000万吨,重复建设极为严重。如何建立既鼓励多元竞争,又能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在下一步改革中予以解决。 其二,资金信贷问题成为改革的瓶颈。为适应棉花购销和价格放开,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活动。但由于棉花收购季节集中,收购量大,每年需要收购资金约400亿元左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基层收购企业中,而且集中在短短几个月内,任何一个基层商业银行要集中提供如此巨大的贷款都有难度。而农民的利益必须要得到保护,绝不能因资金问题造成农民“卖棉难”。为平稳过渡,2001年度,各级农发行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如评定企业资信等级等,但总体上贷款发放仍以传统棉花企业为主,而且由于贷款政策在地区之间并不是很均衡,客观上又造成了另 外意义的不平等竞争。 其三,宏观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棉花市场逐渐向有序规范方向发展,但要形成成熟的市场,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自身调节体系还不健全,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适时干预,调节供求,稳定价格。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依靠国家储备棉的吞吐和进出口调节。过去国家储备棉作为战略物资,储备数量、价格一直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储备棉的出库入库都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严格审批。但从2001/2002年度储备调控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调节的灵敏度和调节效率,充分发挥储备调节的作用,是改革走向深入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系华棉储备管理中心主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