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全国棉花形势研讨会专题之三: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机制有待完善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8-6 8:05:27  

  (雷香菊)由于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关系到我国纺织出口创汇和农民收入,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棉花流通体制也逐步发生变化。1996年度将计划调拨改为通过交易会的形式衔接供需,1998年度放开了销售价格,由“两头死”变成“一头死一头活”;1999年度又放开了收购价格,彻底取消了国家定价,实现了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新体制,使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01年8月国务院27号文件,提出了“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改革思路,标志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回顾这几年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棉花经营渠道得以拓宽,经营企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个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市场已基本成形。从50年代开始,我国棉花就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制度,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其他渠道不得参与棉花及副产品的流通。80年代中期,逐渐放开了棉短绒价格和市场,但棉花的购销一直没有放开。1998年的42号文件,核心是由市场形成价格及拓宽流通渠道,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其他渠道参与棉花经营。2001年27号文件更是将拓宽渠道作为改革的重点。三年来,流通渠道明显拓宽,有三组数据可以说明:2001年全国经批准获得收购加工资格的企业达到8131家,其中供销社企业6294家,农业部门373家,纺织企业293家,其他性质企业1056家,供销社以外企业占22.5%。截至今年5月底,农发行发放贷款收购棉花近5700万担,约占同期全部收购量的60%左右。同期,供销社棉花企业共收购棉花6680万担,占全社会收购量的66%。   --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已比较成熟,购销价格随供求形势变化而波动,全国全年统一价格的局面已经彻底被打破。1998年度放开销售价格,1999年度又放开了收购价格,棉花价格打破多年由国家定价的方式,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定价。由于到1998年度末国内棉花总库存超过1亿担,供大于求严重,1999/2000年度,棉花收购价格从1998年度国家制定的617.5元/担(补贴57.5元,实际收购成本560元/担)猛跌至380-400元/担。根据年度内市场供求形势变化,销售价格又从新棉上市初期的8500元/吨左右连续回升到11000元/吨左右。由于前年度新棉出现缺口,200 0/2001年度市场出现竞相抬价抢购资源的现象,平均收购价格达到520元/担左右,个别地区最高收购价接近600元/担。而当年国内国际市场形势在年度中期却急转直下,导致销售价格自2001年3月起直线下跌,至年度末的短短5个月,从近13000元/吨跌至10600元/吨左右,跌幅近20%。受价格低迷影响,2001/02年度,平均收购价格再次猛跌至360元/担左右,个别地区最低时到了300元/担,为近年收购价格最低水平。   --国家对棉花市场宏观调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变过去计划分配的方式,通过对进入市场资源数量的调节,实现对市场价格的调节。调控计划也由原来的指令性变为指导性,如储备棉的出入库,由国务院批准下达总量计划后,由职能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具体确定出入库的时机和实际数量。进出口也是通过配额进行调节。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几次比较大的调控行为大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0年4月和2001年6月,国家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先后大量抛售陈棉,有效地平抑了国内涨势过猛的棉花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纺织品出口。   --棉花经营企业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过几年来市场的洗礼,棉麻企业经过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磨练,大多数企业已经适应了多渠道竞争的经营格局,普遍加强了对棉花质量的管理,同时开始关注国内国际市场变化,重视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竞争意识、经营意识、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都大为增强,为加入WT0后参与来自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旧体制转轨和过渡过程中因交接与磨合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市场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000年度,受抢购热潮的影响,一些未经资格认定的个体、私营企业纷纷参与收购棉花,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非法经营者殴打工商执法人员的恶性事件,掺杂使假现象也死灰复燃。2001年8月,国务院相继颁布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非法收购加工的现象仍在不少地区存在。棉花加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截至2002年5月,全国经收购加工资格认证的企业总的加工能力达到1737万吨,是国内全年棉花产量的三倍多,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据预计,到明年全国棉花加工总能力将超 过2000万吨,重复建设极为严重。如何建立既鼓励多元竞争,又能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在下一步改革中予以解决。   其二,资金信贷问题成为改革的瓶颈。为适应棉花购销和价格放开,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性贷款将逐步退出商品棉经营活动。但由于棉花收购季节集中,收购量大,每年需要收购资金约400亿元左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基层收购企业中,而且集中在短短几个月内,任何一个基层商业银行要集中提供如此巨大的贷款都有难度。而农民的利益必须要得到保护,绝不能因资金问题造成农民“卖棉难”。为平稳过渡,2001年度,各级农发行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如评定企业资信等级等,但总体上贷款发放仍以传统棉花企业为主,而且由于贷款政策在地区之间并不是很均衡,客观上又造成了另 外意义的不平等竞争。   其三,宏观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棉花市场逐渐向有序规范方向发展,但要形成成熟的市场,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自身调节体系还不健全,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适时干预,调节供求,稳定价格。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依靠国家储备棉的吞吐和进出口调节。过去国家储备棉作为战略物资,储备数量、价格一直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储备棉的出库入库都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严格审批。但从2001/2002年度储备调控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调节的灵敏度和调节效率,充分发挥储备调节的作用,是改革走向深入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探索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系华棉储备管理中心主任)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