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棉花形势研讨会专题之一:国棉实现产业化经营亟待加速“三级跳”
参加近期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棉花形势研讨会的业内人士认为,实现产业化经营是我国棉花提高效益、应对国际棉花冲击的根本出路。从目前国棉面临的问题来看,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经营,必须尽快完成壮大龙头、延伸链条、优化市场这个“三级跳”的过程。 --壮大龙头。随着近两年棉花经营体制的逐步放开,国内小型棉花加工企业大量涌现。有的地方几家棉农凑一台轧花机、一台皮精机,就组成了一个棉花加工企业。仅山东省已经批准的小型棉花加工企业就有660家,正在办理批准手续的有100多家,还有200多家无证经营的小型加工点,加起来总共近千家。这些小企业经营灵活,成本低廉,效益大多相当不错,但从整体而言,大量小企业的出现加剧了棉花市场的无序竞争。同时,供销社系统的棉花收购企业虽然规模比较大,但大多存在管理落后、包袱重、库存商品棉积压难卖等种种历史遗留问题,银行贷款得不到保证,效益不好。 一方面是小而乱,一方面是大而差,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整合棉花产业,在每个产棉大区组建2-3个区域性、全局性的棉花产业集团,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变散、乱、差的局面。组建集团的当务之急是实行社企分开,即各地供销社与所属棉花经营企业分离。分开后的供销社对棉花加工企业进行政策指导,经营完全由企业自主。山西省供销社的代表认为,社企若不分开,社属企业就不能发展起来;社企分开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规范破产、妥善安置职工;在社有资产的鉴定上,供销社出资是肯定的,但出资是四五十年前的事,这么多年来企业创造的价值、职工创造的价值如何鉴定,需要国家 有关部门给予明确的政策,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延伸链条。与会代表指出,棉花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生产、收购、加工、经营、纺纱、织布、出口七个环节,要把国棉做大做强,必须改变目前七个环节相互割裂多、联合少的局面,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资产和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各环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 比如,在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收棉贷款资金逐步退出之后,棉花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应积极支持棉农联合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与棉农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棉花,建立从生产基地到收购、加工的产业链,以保证棉花的质量和品牌。在此基础上,棉花加工企业可以和棉纺企业互相参股、配股,以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值,同时也可以化解纺织企业拖欠棉款的问题(仅武汉市纺织企业已拖欠供销社1.2亿元棉款)。生产企业还可以和外贸企业联合,以不断扩大收购和销售网点,最终以出口订单为龙头拉动国内棉花产业的发展。供销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提出,国内棉花企业还可以积极探讨和外商联合的路子。 --优化市场。与会者认为,今年国产棉花价格在平稳中有所回升,并不代表棉花市场的整体好转。由于去年棉价一跌再跌,不少省区农民种棉花的收入还不如种粮食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有所减少,春棉播种5569万亩,同比减少890万亩,减幅为13.8%。加上今春气候反常,南方许多地区棉花播种期晚了15天左右,今年全国棉花总体产量将不及去年。因此,目前的棉价回升只是在棉花减产、不少棉花加工企业抢购的背景下出现的暂时性反弹,棉花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竞争无序、质量下降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棉花是国际主要流通商品之一,必须把它放到国际市场中去看待。 为了尽快适应WTO运行规则和迎接外资介入所带来的挑战,优化国内棉花市场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优化市场,史建伟表示,供销总社将进一步推动棉花检疫体制改革,积极运作棉花期货上市,与银行合作、用信贷政策支持棉花龙头企业规范经营,加大打击“黑心棉”的力度、严格絮棉加工的标准,以期通过这些措施加强行业自律,净化棉花市场,严格棉花等级标准。一些与会代表建议,组建有关质量检验的中介机构,改变目前棉花质量检测验证在储备库进行的办法,把对棉花的公开检验放到产地进行,并尽快在棉花质量检测中执行国际标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