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加工业之四】解决棉花加工能力过剩问题宜从四方面着手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能力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形成严重过剩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加工处处长康玉国建议,为进一步减少棉花加工能力过剩给新棉花年度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及行业内宜从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切实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坚决贯彻执行下去。通过规范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行为,尽快将不具竞争力的棉花加工企业、过剩的加工能力淘汰出局,有效地促进技术更新以及加工能力、水平和规模的上升与加工成本的下降,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关人士认为,这个淘汰过程是行业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与此同时,工商部门应加大棉花加工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关闭没有获得资格认定的棉花加工企业,并将现有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小轧花厂、小作坊从市场上清理出去,维护棉花加工市场的有序竞争。 二是加快成立全国棉花协会及各地分会,这既符合WTO规则,又可以在政府与企业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承担起行业协调服务、推进发展等方面的职能。据了解,目前全国棉花协会的筹备工作已在进行之中。 三是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现代化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效结合,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棉花产业各环节建立信息网络,利用二位条形码将全国棉花的产量、交易量、加工量等信息输入这一网络。这样既能保证各地能够及时全面了解产业的宏观形势,避免盲目发展,又可大大减少棉花流通过程中数目庞大的物流支出。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现行的棉花生产流通模式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手段,已能实现棉农在收获棉花后指定一家棉花加工企业负责加工后,直接存储到指定的棉商仓库,接下来棉农就只需上网跟踪棉花市场交易行情,选择自己满意的价格通过网络直接出售。在棉花售出 后,购买者则可以拿购销凭证直接到棉商仓库提货。真可谓是信息流动而实物不动,可节约不少储运、物流费用。实践证明,美国的这种模式十分成功,其经验值得我国棉花产业借鉴。 四是从棉花加工机械生产这一源头开始抓起。据悉,国家质检总局已在年初下发通知,明确了国家对部分棉花加工机械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设立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棉花加工机械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具体负责起草部分棉花加工机械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据最新消息,这一实施细则可望在近期出台,届时即可通过严格控制棉花加工设备而间接提高棉花加工企业的工艺水平、规模效益,制止轧花厂的新建,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