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加工业之三】棉花加工业出现的新问题应引起注意
有关人士指出,去年以来,我国新建棉花加工企业迅速增多,企业规模趋小,产权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些新动向将给产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应引起业内的关注。 1999年,我国开工的棉花加工厂不到3000家,现在则达到6000家以上,且增加的趋势仍在发展。有关数据已表明,目前我国的棉花加工能力超过实际需求两倍以上。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认为,在国内当一个产业政策放开后,往往会出现“爆米花效应”,哪怕这个产业已经发生过剩,产业膨胀时体积也要扩大3-5倍,而后期的市场淘汰则是无情的。近几年,仅靠棉花贸易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国家逐步放开棉花经营后,不少企业和个人乐观地认为,建立加工厂可将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加工环节的副产品有效地衔接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由此导致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在短短两三年里急剧增加,形成了产 业膨胀的“爆米花效应”。 从棉花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的销售情况来看,近两年市场对老80片轧花机的需求增大,新上企业中一台型和两台型的小轧花厂较多。业者认为,棉花加工厂的规模趋小,总体上向小型化发展的这种趋势将不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棉花加工厂的产权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向多元化方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棉花加工领域的准入资格向全社会开放,各种经济主体进入该领域的步伐加快,有纺织企业、农业部门以及个私经济的进入,还有一些地方开始拍卖原供销系统的轧花厂,棉花经营企业则直接收购或新建轧花厂。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加工处处长康玉国分析认为,以上行业新情况的出现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有积极因素更有消极因素。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棉花加工厂产权结构发生变化是积极因素,有利于新组建的棉花加工厂放下原来老企业沉重的包袱。同时应充分看到带来的以下具体问题: --棉花加工厂规模效益发展的状况急剧恶化。全国棉花加工厂年平均加工量从1999年的1300吨降到了目前的667吨。而在美国去年保持开工的棉花加工厂不足800家,每家轧花厂年平均加工量为4700吨。从用工方面分析,在我国一家轧花厂平均用工约为110人,美国有轧花厂在加工旺季的平均用工也仅为30人。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从棉花采摘到加工全是机械化,轧花厂加工能力大,设备先进,收获和加工节奏安排紧凑,加工周期平均仅在两个月左右。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轧花厂在生产效率及规模效益上均远低于国同行,加工出来的产品自然缺乏了竞争力。 --棉花加工工艺及设备简单化。新建的棉花加工厂为了减少投入,较多地选择老80片轧花机,棉花加工工艺简单化,工艺状况十分混乱,一些企业甚至省去了烘干设备以及气流式皮棉清理机、锯齿式皮棉清理机这两道清理环节等等。一些新建厂的工艺环节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到今后棉花的加工质量,进而给国产棉花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400吨大打包机的推广停滞不前。在美国棉花打的是“裸包”,用的是图塑的塑料袋包装,我国企业用的是包皮布包装,再加上采用小包消耗铅丝的总量也大于采用大包消耗铅丝的总量。从棉包的包装上,我们用小包的成本较高。对此,有关部门一直在推广400吨大打包机的使用,但进展并不顺利。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际上棉花产量超过60万吨/年的产棉大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上使用了国际通用的大包包型。随着世界棉花贸易的日趋一体化,在包型上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我国棉花加工业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