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棉花加工业之一】棉花加工能力急剧膨胀应引起关注
随着棉花经营领域逐步放开,近几年国内轧花企业数量及棉花加工能力迅速膨胀。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棉花加工能力已是棉花产量的三倍多,这种状况将给处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关键时期的我国棉花产业带来严重后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据了解,自1999年我国棉花经营逐步放开后,国内新增了大量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迅速扩大,轧花机产销甚至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大好形势。据对国内主要的15家棉花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的统计,从2000年到今年5月份,他们共生产并在国内销售各类轧花机6643台。按每台棉机每天生产16小时、每年工作120天这一低线水平计算,可形成棉花加工能力1087万吨。加上1999年以前已有的600万吨加工能力,2002/2003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加工能力至少在1700万吨以上。部分机械企业还反映,目前接到的棉机订单甚至可以排到明年年底,这表明还不断会有轧花设备投入使用形成新的加工 能力。而农业部预测,今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为475万吨,也就是说,这一年度可供加工的棉花不到现有加工能力的1/3,全国棉花加工能力已是严重过剩。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区仍在大力扶持发展新上棉花加工企业。 近几年,仅靠棉花贸易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国家逐步放开棉花经营后,不少企业和个人乐观地认为,建立加工厂可将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加工环节的副产品有效地衔接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由此导致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在短短两三年里急剧增加,形成了一种产业膨胀的“爆米花效应”。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审批棉花加工企业资格时并未充分考虑全国棉花加工布局的合理性,对资格认定的标准也是宽严不一,而国家质检总局去年发布的《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由于多种原因也未能成为资格认定的依据。这些都造成棉花加工能力在局部地区大量集中并严重过剩。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加工处处长康玉国认为,这种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很可能带来以下不良后果: 一是影响大型棉花加工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加工能力的过剩使得企业效益普遍不好,因此新建的棉花加工厂会尽量节省设备投入,不但首选加工能力仅为350-400公斤/小时的老80片轧花机,而且还省去了棉花加工必备的烘干设备、气流式皮棉清理机、锯齿式皮棉清理机以及剥绒前道的风力清籽机,直接导致400吨大打包机的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棉花的加工质量得不到保证。按我国棉花正常年产量400万吨、保守估计6000家加工厂计算,一家加工厂平均年加工量仅为667吨;而去年美国棉花加工厂的平均加工量为4700吨,是我国的7倍,其他产棉大国也在3000吨以上。 二是影响影响棉花质量,破坏棉花资源。小作坊与小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利用身处产区的地理优势,赶在大企业之前抢购籽棉,但由于工艺、技术、检验分级条件有限,加工中难以按等级分类,因此会浪费大量优质棉,导致大型棉花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不上。据了解,我国棉花的加工成本在1000元/吨左右,小企业、作坊为了与大企业竞争市场,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把成本降低至200元/吨。这样的棉花虽然以低价格抢占了市场份额,但低劣的产品质量必然会影响后道纺织企业的使用。业内人士估计,上述行为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及棉花资源的破坏在今年的棉花产销中就会很快反映出来。 三是影响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而棉花加工能力快速膨胀导致的混乱将使产业化经营陷入困境。同时,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必然会引起棉花加工市场的过度竞争,造成棉花收购、加工甚至销售市场秩序的混乱,给整个棉花产业造成伤害。 有关专家认为,为了避免棉花加工能力过剩给新的棉花年度造成不良影响,应及早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成立全国棉花协会及各地分会,在政府与企业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承担起行业协调服务、推进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二是切实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此同时,工商部门应加大对棉花加工市场的监管力度,将现有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小企业、小作坊从市场上清理出去。三是在棉花产业各环节建立信息网络,利用二位条形码将全国棉花的产量、交易量、加工量等信息输入这一网络。这样,既能保证各地及时全面了解产业的宏观形势,避免盲目发展,又可 大大减少棉花流通过程中巨额的物流支出。美国现有的信息化棉花生产流通模式十分成功,其经验可以借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