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全国棉花减产已成定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毛树春对2002年全国棉花生产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今年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加上棉株前期的长势不好,减产已成定局。具体分析如下: --棉花生产开局不利,面积和总产都大幅度下降 据农业部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织11个承担科研机构,在全国12个产棉省区37个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的定点定户全程调查,今年春播棉花面积普遍减少。据对680户抽样调查,至6月20日,植棉增加户占10.5%,持平户50.1%,减少户占39.4%。与去年相比,今年棉田面积减少18.5%,照去年7214万亩估计,今年棉花播种面积为5879万亩,减少1317万亩。由于5月份棉花价格回升慢,夏播短季棉面积减少;加上4-6月的不利气候,春播移栽棉面积又减少。因此,全年棉花播种面积还可能低于这个数字。 今年棉田面积变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各流域面积都减少。长江流域减少11.9%,黄河流域减少10.5%,西北内陆减少24.4%。二是主要产棉省都减少。湖北减少8.6%、安徽减少19.5%、江苏减少8.5%、河南减少20.1%、河北减少2.9%、山东减少8.9%、新疆减少24.4%,此外湖南减少3.6%、甘肃减少5.4%、四川减少60.5%、陕西减少34.7%。 综上所述,预计今年棉花总产比2001年减少18%,预计减产90万吨,如果中后期无大的自然灾害,按单产水平75公斤/亩计算,2002年总产442万吨。 棉花面积和总产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和气候不利。一是棉花价格低。2001年度全国棉花低价位,全年棉花收购价格360元/担,比上年度520元/担下降31%。二是今年苗期不利气候多,3-4月播种期遭遇低温3-5度,阴雨日多,播期比常年推迟10-20天;5-6月继续遭遇低温阴雨天气,出苗时间推迟,苗质弱,大田和苗床死苗重,缺苗多,长江中游和北疆不少地方不得不补种和改种其它作物。三是病害发生严重。6月下旬-7月初,气温下降到20-30度,最适合黄萎病发生。据7月上旬调查,黄河流域发病株率一般为20%-30%,严重地块发病株率达到50%-60%,最高达到90%。 --科学种棉素质提高,优质棉品种和促早化技术广泛应用 据对700多农户的统计,今年种植棉花品种数达到77个。一是杂交棉和抗虫棉种植面积大。杂交棉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5%、抗虫棉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7.1%;其中美育抗虫棉占16.9%。分省看,抗虫棉在河北和山东两省几乎占100%,占河南的76.6%,其中美育品种占河北的75.4%,占山东的39.3%,占河南的23.8%,占陕西的75.9%。杂交棉占长江流域的54.6%,占河南的12.8%,占山东的10.8%。二是有主栽品种,优质棉种植面积占所在省区植棉面积10%以上的品种20多个。长江流域优势品种有川杂9号、川杂12、湘杂棉2号、湘杂棉3号、鄂杂棉1 号、鄂抗棉10号、中棉所29、荆3517、DP32B和鲁棉研15号,黄河流域有春矮早、新棉33B、DP99B、中棉所29、冀668和鲁研棉15,西北内陆有中棉所35、新陆早8号、11036和酒棉1号等。 据调查,今年棉花育苗移栽面积占41.3%、地膜覆盖占34.6%、“双膜棉”占12.0%和宽膜棉占12.1%。促早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棉花抗逆能力。 --棉花市场呈供小于需走势,原棉需求量增加,收购价格有望提高 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出口额为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全国纺纱301万吨,同比增长10.9%;布84.6亿米,同比增长8.0%。预计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将达到570亿美元,纺纱达到700多万吨,按用棉比例60%计,全年原棉消费量达到465万吨,加上其它用棉40万吨,全年原棉消费505万吨。 近期国内外棉价继续回升,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Cot-look A指数5月平均39.93美分/磅,6月达到43.50美分/磅,6月最后一周43.6美分/磅,7月第一周45.2美分/磅,相当于到岸交货价9630元/吨;Cotlook B指数5月36.96美分/磅,6月回升达到40.1美分/磅,6月最后一周40.05美分/磅,7月第一周43.2美分/磅。国内棉价6月下旬比上旬每吨上涨100-200元,其中129级9299元/吨,每吨上涨174元;229级9050元/吨,每吨上涨113元;329级8722元/吨,每吨上涨85元。 新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呈回落走势,力争实现棉花的增产增收。据最新预测,预计328级原棉价格将达到380-400元/担,同比增长8%-10%。此外,今年1-5月棉花进出口都下降,进口2.2万吨,同比下降35.2%;出口3.5万吨,同比下降14%。 受价格和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上今年我国棉花生产开局不利,面积减少,苗情差,普遍迟发,减产已成定局。 长江、黄河和西北主产区棉苗严重迟发,苗情差异悬殊。到6月底,一类苗普遍减少,三类苗普遍增加。一类棉田长江和黄河只有5-6个果枝,7月15日前后才能见花;三类棉田6月中下旬才见蕾,且棉株瘦弱、棵小,比往年迟发10-15天,预计7月中旬见花。黄河流域黄萎病大爆发。新疆干旱,南疆喀什地区叶尔羌河来水量少,6月下旬灌溉头水面积仅1/3。 --当前棉花生产的管理重点 2002年我国原棉生产量小于消费量,棉花收购价格要回升。针对棉花消费利好信息,要树立信心,加强管理,从管理中促进棉株平衡生长,从管理中促进棉花早发,力争晚中求早,低产到中产,中产到高产,高产再高产。 分类管理,促进早发,夺取高产。7月上旬能见花为一类苗,7月中旬才能见花为二类,苗弱为三类,要根据棉情确定管理措施。以促为主,加强肥水运筹科学施肥和灌溉、排水。要加强抗旱和防渍、防涝,7-8月正值棉花需水高峰,遇旱要及时灌溉,遇涝要及时排除,做到“四沟”畅通。 加强测报,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7-8月正是三、四代棉铃虫和棉伏蚜发生危害的时期,应以化学防治为主,并结合诱杀防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今年第二代棉铃虫发生重于往年,呈中等偏重发生的趋势,预计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较重。 适时整枝打顶。看苗化控,提倡少控轻控。适时收获,严格控制“三丝”污染。要把三丝危害棉花质量,影响国棉竞争力的道理向棉农讲清楚,并且在原棉收获、晒晾、储藏和包装全过程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