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及发展战略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涉及到2亿多农民的利益,对棉纺织业的影响也很大。从国内外棉花产销形势分析,当前全球和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棉花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农产品,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棉价将逐步接轨,国内市场将面临国外低价优质棉花进口的强大压力。不久前,“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专家论坛”在北京召开了“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棉花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就入世以来我国棉花产业遇到的新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讨。 棉价让棉农先喜后忧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02年农作物春播情况显示,全国棉花播种371万公顷,播种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13.8%,全国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8个棉花主产区均呈减少态势。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各棉花主产区2002年播种面积减少情况如下:新疆减少16万公顷、江苏减少7.8万公顷、山东减少6.9万公顷、安徽减少6.4万公顷、湖北减少5.3万公顷、河南减少3.2万公顷、湖南减少3万公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棉花生产的效益优势曾十分明显,1998-1999年的调查显示,植棉每亩净收入达到513元,高于粮食和油料作物一倍以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种植棉花的经济合理性或优势十分明显。由于价格反弹,国内棉农植棉积极性高涨,200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达到了480万公顷,比上年增18.8%。全年棉花产量532万吨,比上年增长20.4%。但令农民失望的是,2001年新棉上市价格猛跌了20%以上,是价格降幅最大的农产品。有的地方棉花价格降幅竟高达50%。农民种植棉花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据了解,由于市场收购价格实在太低,部分2001年新棉还压在棉农手中,不愿意出售。 入世后棉花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新疆、安徽等地的棉农“锄禾日当午”的时候,他们之中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并不仅仅是本村、本乡、本县的农户,而是全世界的棉农。韩俊指出,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中农民自给部分不会受到明显冲击,但是商品部分,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物质费用高、经营规模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有竞争能力,对这部分产品的冲击必然很大。棉花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农产品,是高商品率产品,棉花关税配额占国内总产量的15%-20%,所以入世后国内棉花市场面临着国外低价优质棉花的进口压力。与小麦、大米和玉米相比,入世后棉花受到的冲击最大。 韩俊进一步分析说,棉价大幅度波动的原因除了国内种植面积过度扩张,与全球棉花市场变化也有关系。从2001年年初开始,受世界经济形势不断下滑的影响,各主要棉花进口国棉花需求大幅下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开始大幅度回落。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产棉大国棉花产量激增,世界棉花产量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专家测算,世界棉花库存将会增至约44百万包,达到3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占世界库存增加量一半的美国库存更是达到了30年来的最高峰。而世界经济低迷,对棉花的需求下降,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至2001年底已跌至历史低位。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魏晓文等专家认为,入世后我国棉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 首先,入世后进口棉花关税大大降低。中美协议规定:中国关税将从目前的21.1%整体水平削减到平均17%,农产品关税将从15%降至14.5%,降幅不算太大,但是棉花配额内的关税只有1%,几乎是零税率,大大低于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也低于粮食关税l-3%的水平,因而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其次,前两年,我国新疆棉花有部分出口或者以出顶进,是因为国家给予120元/担的补贴,而根据入世有关承诺,中国要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对国内的生产流通补贴也要逐步取消,我国棉花出口阻力加大。我国棉花生产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力,同时在生产方面又不像美国有抵押贷款,如果没有出口补贴,棉花经营企业继续出口将面临亏本。 第三,美国等主要产棉国棉花产品对我国棉花产业压力明显。以美国为例,其每年棉花进口配额只有484万担,比我国承诺的进口配额少很多,而且一旦进口棉花超过配额,美国政府就可对纺织企业进行补贴,对进口加以限制。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