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棉花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原因探析
近五年来湖北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2001年降幅进一步增大,其中经济作物价格对湖北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的拖累最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市场供求变化和国家收购政策改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是近年湖北省农产品收购价格难以回升的主要原因。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跌幅在扩大。农产品收购价格自1997年首次出现下跌以来,累计跌幅已达31.9%,各年降幅分别达到3.3%、8.4%、17.9%、3.0%和3.4%,整个农产品收购价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1997-1999年3年间总体累计跌幅就达27.3%,其中1999年跌幅最大,2000-2001年下跌节奏有所放慢,2年间共下降4.6%。在农产品收购价格全面下滑的同时,其内部比价关系也出现了新的扭曲。 从结构上看,引起农产品收购价格下跌的因素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粮食收购价格先抑后扬;二是主要经济作物价格波动走低,而经济作物类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是受到棉花收购价格波动的影响。1997年以来的5年,棉花收购价格涨跌走势为-1.1%、-13.4%、-32.2%、15.5%和-22.8%,其运行轨迹与经济作物类价格趋势完全一致。这表明,棉花收购价格的异动对经济作物类价格走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分析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粮食和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收购价格。 为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并使之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国务院在1998、1999年分别做出了《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的通知》,调整了粮棉收购价格政策,致使湖北省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棉花方面,1999年国家调整了棉花收购价格政策,由国家定购价改为政府指导价,仅此一项湖北省供销公司的棉花收购价格就下降了26.7%,使当时非常低迷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再度下行。 二、种植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农产品收购价格变化。 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内,近年来湖北省农产品种植面积进行了大幅调整。1997年以来的5年间,仅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就缩减了19.6%。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为恢复市场供需的自然平衡,缓解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缩减农产品种植面积成为当时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棉花种植面积先减后增,1997-1999年,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需求锐减的影响下,买方市场形成,棉花价格开始走低,1999年落至谷底。价格下滑的直接后果是棉花种植面积3年内大幅减少35.4%,1999年产量降至28.2万吨,较1997年减产四成以上。2000-2001年,随着棉花市场回暖,收购价格逐步走出冰点而大幅上涨,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两年中棉花种植面积分别扩增2.4%和9%,产量增长了8.1%和22.7%,特别是2001年较上年净增6.92万吨,增幅超过两成以上。产量激增使得棉花市场的供需状况产生逆转,由上年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短暂的卖方市场又被买方市场取而代之,棉花的收购价格也随之大幅下挫。 三、国内外供求形势变化导致一些重要农作物的供需平衡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收购价格。 1999年以前由于市场粮价下降,种棉收益远高于种粮,但棉价的高挂使得处于其下游的纺织行业生产成本上升。随着纺织企业使用化纤原料的比重增加,对棉花的需求减少;再加上当时我国大量进口国外低价棉,致使国内棉花大量积压。虽然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行业的困难,但在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棉价不断下跌的大环境下,纺织行业出口极其困难,更加剧了国内棉花供销矛盾。1998年国家采取措施将棉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棉花工业价格全面放开,供需矛盾出现了缓和迹象,2000年我国纺织行业限产压锭显现成效,在纺织业技术水平升级以及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改善等因素的驱动下,湖北省纺织行业产销形势好转,对棉花需求量有较大增加,促使价格稳步攀升。2001年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棉价又趋于回落:一方面,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同步增长以及市场需求压力的减小不仅使上年的棉花供需缺口得以弥补,而且随着新棉上市还可能重新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国际棉花市场受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总体供大于求,库存量增加,棉价不断下滑,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拉大。在国家采取控制一定量的棉花进口、加大储备棉的抛售力度和提高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等应急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棉花价格有所回落。 四、部分农产品收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农产品收购价格。 资金贷款是国家实现农作物政策性收购的保障,农作物中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仍依赖于国家政策,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深化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期间,农业发展银行紧密配合国家政策,根据农作物产量测算收购资金并及时足额发放,保证了农产品的及时足量收购。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收购部门和企业因前期贷款或贷款利息未能及时偿还,造成新资金的落实时间后移,此外退出政策保护价的农作物品种在政策性资金贷款筹措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棉花,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即“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改革方针的贯彻及《棉花信贷管理办法》等配套性措施的实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逐步退出商品棉的收购与调销,同时还加大了棉花信贷资金的管理力度,明确2001年度不增加新的棉花贷款企业,且因前年发放的大量棉花政策性贷款尚未收回,2001年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作为收购资金来源主体的农业发展银行紧缩银根后,更是增加了部分地区筹措资金的难度,棉花收购资金的使用更是捉襟见肘;同时国内市场棉花的供给大于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棉花及棉纺织品市场仍不景气。诸多因素的牵制使得湖北省棉花收购价格很难在短期内走出低谷。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