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桥纺织网 锦桥纺织网
资讯 要闻 视点 外贸 统计 标准 科技 市场 宁波 织里 盛泽 湖塘 钱清 供应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棉花 现货 撮合 郑棉 美棉 收储 抛储 曲线 棉花 化纤 纱线 坯布 外汇 原油 采购 坯布 纱线 面料 家纺 服装 纺机
化纤 涤纶 粘胶 聚酯 腈纶 氨纶 锦纶 计算 克重 布价 纱价 棉价 外棉价 服务 会员 广告 软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热门关键字:

锦桥纺织网—资讯频道 >> 历史资讯

全球棉花贸易分析与我国棉花进出口对策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02-7-24 9:20:39  

(王兆阳)一、棉花生产与消费区域遍布全球   全球棉花生产 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五大棉花生产国,每年棉花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   全球棉花消费 中国、印度、欧盟与土耳其、美国、东亚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是全球六大棉花消费区域,这些国家或经济区域每年棉花消费量均在150万吨以上。   棉花进出口格局 由于棉花产量大于国内棉花消费需求,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希腊等成为主要棉花出口国家。   棉花进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主要是东亚与澳大利亚、欧盟与土耳其、南美洲和独联体。 当前全球棉花贸易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美国既是棉花生产大国,也是棉花出口大国,每年40%的产量要依赖国际市场。   2、中国、印度均是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产量与消费能够基本平衡,每年进出口棉花数量较少,对国际市场依赖性不大。   3、东亚与澳大利亚、欧盟与土耳其是全球棉花主要消费区域,而且每年均有较大的消费缺口,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棉花。   二、全球棉花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棉花生产国和消耗国,从贸易数量看,还是影响国际市场变化的“大国”。因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预计全球棉花贸易格局将出现以下变化。   全球棉花贸易市场容量会有所扩大 近20年全球棉花(皮棉)产量和出口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全球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在1700万吨左右,出口470万吨左右,出口占总产量的27%;进入20世纪90年代,产量和出口都有所增加,全球棉花产量一般在1900万吨以上,出口数量550万吨左右,出口占棉花总产量的28%。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贸易量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因为:一是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二是世贸组织的贸易规则将促使棉花进出口日趋活跃。世贸组织心逐步实现国际贸易化为宗旨,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要求成员国不断消除贸易障碍,降低关税水平,取消非关税壁垒,这有利于依据各国的比较优势扩大棉花贸易。据统计,2001年棉花贸易量由上年的570万吨上升到590万吨,2002年将达625万吨。   美国、西非(原法属非洲地区)等棉花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数量会有较大幅度增加 美国是世界上棉花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今后美国棉花出口数量将继续增加,这是因为:(1)在政府价格补贴政策支持下,美国棉花产量将居高不下,除非粮食等其他农作物比较效益很高或者美国政府改变政策支持方向。(2)WTO贸易规则的目的是根据国际比较优势,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美国棉花生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品加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却处于劣势,美国国内棉花消费将逐步减少,更多的棉花产量将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来消化。同时,主要棉花进口国棉花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又为美棉寻找新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001/02年度美国出口计划为196万吨,几乎占世界总出口的1/3,超过美国20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的25%。   中国棉花进口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的棉花进口国家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当前中国棉纺行业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在劳动密集型国际竞争中棉纺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但多年来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入世为棉纺行业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据预测在中国加入WTO到2005年纺织品服装取消配额实现自由贸易之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增长空间保守估计至少在2亿美元以上,每年可带动新增棉花需求5万-10万吨。在我国相应降低棉花进口关税、增加关税配额的条件下,棉花进口肯定会相应增加。   随着纺织加工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这种状况将是长期趋势。二战后纺织加工中心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另一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进一步退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行列,向中国、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拉美等地转移。1965年亚洲的棉纺织仅占世界总量的37%,而西欧、北美占到了56%;1980年亚洲的比重提高到45%,西欧、北美的比重降至44%;1990年亚洲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2%,目前这一比重已达到70%。即使在亚洲内部,同样按照比较优势规律在不断进行着区域转移,主要是向中国转移。   三、国际市场棉花价格难有较大回升      进入2001年以来,受中国棉花产量大幅增加、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以及美国棉花库存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持续下跌。2001年1-10月份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一路下跌,到10月份价格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棉花价格A指数每磅仅36.9美分,折人民币每吨6730元;期货价格每磅仅33.2美分,折人民币每吨6060元。11月份以后价格走势有所改变,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有所回升。但全年平均,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比上年下跌20%左右。今年1-5月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一直在较低价位波动。进入6月份,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较大幅度回升,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也呈上升趋势。国际棉花现货价格A指数由月初的每磅41.2美元逐步上升到月底的45.30美分,全月平均每磅42.6美分(约合人民币每吨7775元,加上关税、增值税及港口费用后,折口岸交货价约每吨9073元),比5月份上升2.8美分,升幅7%。期货价格升幅较大,纽约市场2002年10月份交割的棉花期货价格由6月初的每磅41.2美分上升到月底的48美分,全月平均每磅43.2美分(约合人民币每吨7884元),比5月份上升7.5美分,升幅达21%。国际市场棉花价格近期回升,主要是由于有关机构预计新棉花年度(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全球棉花供应量将低于原先估计。其中,美国棉花播种面积将比年初预测减少2%。另外,目前我国棉花主产区普遍低温多雨,不利作物生长,也对国际棉花价格有一定影响。   根据全球经济增长发展速度、棉花供求形势以及主要产棉国棉花出口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分析,今后一两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回升乏力,水平将维持在较低价位。   全球经济趋向衰退,棉花消费市场疲软 21世纪伊始,欧美日经济增速减缓,意大利、德国、墨西哥、巴西、新加坡等地区性主要经济力量也纷纷陷入了滞胀或是经济衰退。据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机构预测,全球经济正处于衰退期。尽管去年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欧盟中央银行也调低了利率,但仍难以刺激经济较快复苏,加之近期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大公司假账丑闻不断,预计全球经济衰退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纺织行业很不景气。2001年美国纺织业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总额超过3.5亿美元,由于纺织品需求放缓,制衣厂倒闭和破产事件时有发生。中国棉纺织品出口增幅也逐月下降。据全球纺织生产商介绍,与其他人造纤维相比,棉纺服装的需求减少较多,将导致棉花消费市场极度疲软。     全球棉花严重供大于求对价格造成巨大下跌压力 2001/02棉花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大幅度增加。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估计,2001年北半球棉花播种面积3140万公顷,同比增加280万公顷,按单产599公斤/公顷估算,北半球棉花产量将达1880万吨,同比增加160万吨,增幅9%,为1991年以来最高水平。由于棉花价格下跌,大豆价格相对较高,南半球棉花播种面积有所减小,加上天气恶劣,单产下降,总产将减少10万吨。在此基础上,按单产610公斤/公顷、面积3400万公顷计算,预计2001年全球棉花产量2080万吨,是10年来最高水平。(见表一) 表一:全球棉花供求情况变化 单位:万吨,美分/磅 项目 1999年 2000年 2001年(估计) 2002(预测) 期初库存 986 899.9 858 946 全球产量 1908 1935.5 2080 2002 全球消费量 1980.9 1969.9 1993 2018 期末库存 899.9 858 946 933 Cotlook A 指数 53 57.2 43 50 数据来源: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   而全球棉花消费总需求不旺。就棉花进口形势看,为消化国内棉花库存,中国已连续3年保持了棉花净出口国地位,2001年棉花进口配额被限定在5.5万吨。此外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由于国内供给量较大,棉花进口也受到一定限制。据此,ICAC估2001/02年度全球纺织企业棉花消费1990万吨,供过于求90万吨,期末库存将相应增加。预计2001/02年度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47%,同比增加3%;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棉花库存将达740万吨,同比增加110万吨,是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见表1)   美棉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际市场回升乏力。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如果美棉出口旺盛,无疑将对期货市场起到拉动作用,并有利于国际市场的恢复。但从目前形势看,全球经济衰退使得消费市场整体疲软,南亚等主要进口美棉的国家因为美日经济衰退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棉花消费难以增长。墨西哥作为最大的美棉进口国经济也已陷入滞胀状态,加上全球棉花总资源供过于求已成定局。因而,2001/02年度初期美棉出口较好的形势会有所改变,今后美棉出口市场将有所缩小。   综上所述,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压力依旧很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预计棉花仍将低位徘徊。据ICAC预测,2001/02年度(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国际市场棉花价格A指数有可能跌至每磅43美分,比上年度下降14.2美分,跌幅24.8%,为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02/03年度将有所回升,但升幅不大,价格水平仍在较低水平(每磅50美分左右)。   四、国际市场对我国棉花贸易的影响及我对策   我国棉花进出口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棉花一直呈现净进口状态。最大的进口来源是美国,约占进口量的50%左右;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约占10%。1990-1999年10年平均,棉花进口68万吨(占全球棉花进口量的12%),出口11万吨,每年棉花净进口57万吨,棉花净进口约占国内同期产量的14%。1994年以前,因国内棉花产量不高造成总供给偏紧,导致大量进口棉花;1995年以后,国内棉花供求的紧张形势得到缓解,棉花供求基本平衡,但这期间的棉花进口量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国际棉花价格大幅回落,棉花质量较好,加上按照国家政策加工贸易进口棉花有税收优惠等政策,纺织企业普遍倾向于使用进口棉花。1998年以来,由于国内棉花高收购价格政策的刺激,国内棉花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展(尤其是抗虫棉),棉花产量大幅增加,而纺织企业处于转型消费难有相应增长,造成国内库存积压,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一直采取出口补贴政策向国际市场销售棉花,这一特殊政策使这两年出现了净出口状态。   国际市场对我国棉花进出口的主要影响   面对不断增加国际市场容量以及持续低迷的价格行情,加上入世后我国实行进口关税配额,这将对当前我国进出口产生以下影响。   体制上的冲击和不适应 按中美农业协议要求,2000年到2004年过渡期内,进口棉花配额的33%分配给国有贸易企业,67%分配给非国有贸易企业。到2007年将允许外国企业从事全方位的流通服务,享受国民待遇。以上情况表明,加入WTO后将打破国有贸易企业的进口垄断地位,形成多元的、多渠道的平等竞争关系。现有棉花进出口主体(出口商)将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入世后,按WTO贸易规则进行国际棉花贸易会遇到一些曾未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二是新的棉花进出口商的加入将使现有棉花进出口主体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些可能会有短暂的不适应。   棉花进口数量会明显增多 2004年以前,对棉花的进口实行比例配额制,即对配额以内的进口棉花征收较低的关税(1%),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将不享受此项关税优惠(非配额部分以76%的进口关税征收,到2004年减至40%)。以优惠关税进口棉花配额关税数量在2000-2004年期间从74.3万吨增至89.4万吨,这一进口数量配额远远高于我国目前实际进口棉花的水平(1998年进口20万吨,1999年进口5万吨),这就意味着我国大大降低了棉花进口门槛,大量的进口棉构成了对国内市场棉花的竞争,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取消棉花进口比例配额后我国棉花进口的机会大大增加。   这是因为国外棉花存在较强的比较优势。棉花生产基本上是农场式的大规模连片种植,机械花作业,生产效率高,单位面积成本低、效益好,农场主具有较强的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即使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有利可图。因而,我国取消进口配额后,在国内纺织需求的拉动下,国外低成本、高品级棉花大量涌入将是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公司才享有棉花进口权,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国家将采取相对开放的对策,加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近一两年已有国际棉商在中国建立了办事机构。面对国际棉花贸易发展趋势,国内棉花进出口商要积极应对,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进一步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加强价格分析 1999年9月以后,由于我国逐步放开了棉花价格,国内、国际棉花开始呈现同一水平变化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棉花价格将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价格变化将基本保持一致。在这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国际市场的各个因素将会对国内的价格产生影响,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了解。   2、掌握不同产地的棉花质量标准 目前美棉与澳棉是我国两个主要进口品种,今后非洲、独联体国家的棉花也将有所进口。由于生长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同,各国棉花品级质量也就不一样,要充分了解各棉花主产国尤其是出口国家的棉花生产质量情况。   3、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市场风险 一是选择好贸易合作伙伴。自然贸易的交易中,信守合同是贸易顺利执行的关键。为确保合同执行、维持自身利益,应避免与资力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意见的公司进行合作,以免在合同执行中出现违法行为,从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二是充分利用期货、期权交易控制市场的风险;三是充分利用WTO规则解决贸易纠纷。   4、加强外贸人才培养 国内棉花进出口商要参考国际棉商水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批既懂贸易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网站简介 | 锦桥动态 | 联系我们 | 用户建议 | 企业呼声 | 企业展示 | 历史资讯 |
Copyright © 1999-2013 Sino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锦桥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