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绿色和平组织对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提出质疑
2002年6月3日,绿色和平组织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行“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绿色和平组织以其名义发布了《转Bt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研究的综合报告》,矛头直指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 自转Bt基因抗虫棉引入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基因,可以产生只杀死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Bt杀虫蛋白。它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2001年已占到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约35%,其中超过2/3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 绿色和平组织称,这份国内首次由民间独立评估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报告,综合分析了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所、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中国农大植物保护系和南京农大植物保护系等四家国内权威机构的研究数据,证实中国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对环境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报告表明,“种植转基因棉的农民不会因此安枕无忧,他们将面对不受控制的超级害虫,害虫天敌的减少,次重要害虫的增加,不稳定的昆虫群落,而被迫使用更多更毒的化学农药,”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项目主管卢思骋说,“声称可以减少农药使用的转基因抗虫棉,不单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这份研究报告还提出,在大田连续种植8-10年后,抗虫棉可能丧失对棉铃虫的抗性,从而失去利用价值。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究项目主持人、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郭三堆说:“抗虫棉恰恰是保护环境的最好手段,它至少可以减少80%的农药使用。” 与近几年的蝗灾一样,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的持续性大暴发一直困扰着棉区,仅1992年一年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00亿元。此外,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棉农喷施农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数字也相当惊人。 转基因技术成了棉农的救命稻草。1996年,在通过环境释放、田间试验、动物试验等环节之后,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实现了商业化种植。次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虫棉也开始在中国进行商业化种植。 目前,由于转基因抗虫棉对每年7月中旬后发生的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的抗性呈下降趋势,几乎所有种植抗虫棉的农民仍需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不同程度地施用化学农药。不过,郭三堆认为,大田连续种植8-10年后抗虫棉可能失效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美国抗虫棉大田试验至今已有11年其抗性仍旧有效,即是最好的证明。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本文转自锦桥纺织网" |